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一篇课文选自清代作家钱泳的《履园丛话》,选入教材时,编者加了个标题“治水必躬亲”(教材第195页注释①写道:题目是编者加的)。笔者问:“‘治水必躬亲’这个标题恰当吗?”
标题应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作为议论文的标题,要么是议论的话题,如《敬业与乐业》;要么是文章的观点,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从“治水必躬亲”这个标题来揣度:“治水”是文章要论述的话题,那么,应该怎样治水呢?应该“躬亲”。也就是说课文就是阐述了“治水必躬亲”这一道理了。事实是这样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主要内容吧。
课文第一段确确实实是在围绕标题阐述道理。第一句,用两个“不可”,从反面强调治水不可固执一端;接着用“盖”领起下文,解释不可固执一端的原因,并用两个“非……不……”双重否定句式,强调治水必须观察、测量和广泛征求意见的重要性;最后用“是以”一句得出结论。换句话说“不躬亲”就一定“不得其情”、“不穷其致”。许多参考资料认为“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这一句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也有人认为文题就是论点),这很值得商榷。
细读第二段发现这段内容不是所有的文字都是紧扣“治水必躬亲”的。“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确实是用事实来论述“治水必躬亲”的道理。“亲给钱粮”中的“亲”字表面上看照应了“躬亲”,但“亲给钱粮”与“不扣一厘”是一整体,实质上是说海瑞治水时的清廉。再读后一句“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句中的“亦”字表明了那些参加治水的随同官员也很清廉,从一个侧面衬托了海瑞的清廉,或者说海瑞治水时的清廉感染并影响了随从。此事实论据之后有一句理论分析句“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是”是个指示代词,应指代上一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治水”要“躬亲”、要“清廉”。中国历史上治水的典型事例有哪些?大禹治水、李冰兴修都江堰。同是历史上治水的典型范例且都做到了“躬亲”, 作者为何只列举“海瑞治水”的事例,是信手拈来吗?(集体备课时有一同事的看法),笔者认为他们的最大区别是“海瑞的清廉”家喻户晓,这一美名远胜于他的“治水躬亲”。
再从反面假设的那句话“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来看,句中的“好逸而恶劳”是相对于“躬历山川,亲劳胼胝”而言的,从反面强调了“躬亲”的重要性;而“计利而忘义”很明显是相对于“清廉”而言的,同样应该是从反面强调了“清廉”的重要性。
鉴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钱泳的观点是要想获得“治水”的成功,“躬亲”“清廉”两者同样重要。具体地讲就是只有“躬亲”和“清廉”,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治水才能成功。换个角度说,治水虽“躬亲”了,但你为官的随意克扣民工的报酬,民工会配合你吗?治水能成功吗?那么,许多人认为的“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这一句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不也有失偏颇吗?按照文章论述的内容,论点应该是“治水必躬亲、必清廉”。
揆情度理,“治水必躬亲”这个标题加得确实不很恰当,那怎样的标题才算合理呢?笔者认为“治水之道”比较恰当:“治水”是文章论述的话题;“道”既指方法,扣住了“躬亲”,也指“道德”,暗合了“清廉”。这个标题充分体现了文章要论述的内容,要阐述的道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