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是华夏文明的奇葩,它文字精炼、句式严谨,闪耀着绚丽的光彩,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因此许多诗篇流传至今,脍炙人口。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古诗文教学,新课标已把70首古诗词列入必背篇目。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各种语文教研活动中,古诗文教学也占了相当大比例,可见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已成教育界共识,古诗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之前是儿童记忆的黄金期,这个时期儿童的记忆力强于理解力,儿童期过分强调理解性学习,会错失记忆的最佳时机。学习汉语离不开学习古诗文,要求儿童学习古诗文时都能理解,这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一直要儿童学到理解为止,那么他们能涉及的古诗文数量会非常有限,不利于儿童大量记忆古诗文,对学习语文十分不利,也将影响他们的一生。我国的语言大家鲁迅、老舍都无一例外地在儿童时期受过古诗文的熏陶。江泽民同志在香港回归时引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表明他有很深的古文底子,肯定也与他幼时的积淀有关。因此,我们要珍惜儿童记忆的黄金期,用丰富的古诗文来涵养他们的生命。
下面介绍 “学”和“教”古诗文的一般方法:
(一)“学”
1. 反复诵读。现在学习古诗文的活动叫“经典诵读”,这是很有道理的。小学生学习古诗文最主要的方式是“读”,要一遍一遍地读,熟读成诵。要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重复的只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特别是古诗词)和感悟。如果没有意境的丰富,感悟的深化,语言就会失去感染力,就吸引不了学生,学生就会失去持续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重复诵读就成了精神负担。所以在诵读过程中,应让学生整体感知(不强调逐字逐句翻译解释),适当理解,重在积累词句。
2. 反复领悟。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悟其中的意境与韵味,让他们尝到学习古诗文的乐趣,让他们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掌握使用工具书理解诗意文意的方法,知道运用想象、联想感悟的方法,懂得背诵、积累的方法等。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引领他们进入迷人的古诗文宝库,从而了解中华文明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诗文,从而了解古诗文是现代语言的渊源,引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领他们主动地、不断地在古诗文宝库中探索,积累更多精华,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二)“教”
首先,教学古诗文可以“不求甚解”。为了实现多积累经典古诗文的目标,传统的古诗文教学理念与方法必须改变。对古诗文的理解在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只要总体把握就行。过去教学古诗文总是逐字逐句理解,再翻译成白话文,有两点不足:① 效率低。一节课往往只能教一篇诗文,甚至有时候还不能完成一篇古诗文的讲解。② 用现代文来翻译古诗,破坏了古诗的意境,学生体会不到诗人的情怀。
其次,在古诗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多积累一点古诗文呢?每堂课尽可能多安排一点内容,可以主教一篇,再带一组相同内容的诗文以增加阅读量。如学《宿建德江》,可以带出一组写月亮的诗句,学《赠汪伦》,可带出一组表现朋友之间友情的诗词。应该在很自然的情况下随机带出,可以整组带,也可以分散带,要和主教诗文互补,融合为一个整体。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滨江镇天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