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大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语文学得好的学生,听课一听就懂,说话和作文都有条理,通顺,读课文能把作者语调、语气恰当地表达出来。而语文学得不好的学生则相反,听课听不明白,老师得反复地讲,说话连不成句,作文则病句连篇,读课文不是磕磕巴巴,就是添字落字,语调、语气更谈不到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根本的一条在于语感能力的强弱。语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发挥,是语文教学必须紧紧抓住的一个根本问题。
什么是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即一听就明,一说就清,一读就懂,一写就通。不需要分析,而能直接领悟。因而它所运用的不是分析思维,而是直觉思维,它是一种不自觉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长期训练、反复实践的结果。
学生阶段是语感形成和提高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挖掘教材中的语感因素进行语感教学
教材是经过反复挑选的,比较典型的文章,里面蕴含着丰富的语感因素,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的很好的材料。我们备课时,在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应挑出语感因素较强的段节,让学生进行语感训练。讲授高尔基的《海燕》时,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这是作者当时同沙皇专制势力进行斗争的需要,作者赋予自然界的景物以特定的含义,譬如海燕的形象,就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象征。通过挖掘象征手法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另外作者写“狂风”时,一连用了“抱”“甩”“摔”三个动词,把狂风“恶狠狠”的狰狞面目及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都形象地展于笔端。当然大量的修辞方法和不同句式的使用也增强了文章的语感。在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有一段刻画若瑟夫心理活动的句子“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让学生在诵读和想象中体会其含义:一方面表现幼小的若瑟夫对叔叔的同情,另一方面更表现出他对父母做法的不满。教材的这些语感因素是很丰富的,只要从语言角度去研究教材,我们的教学思路必将焕然一新。
第二、结合朗读吟诵进行语感教学
朗读吟诵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学生对语言内涵的理解,作品感情的把握,语言妙味的领悟,都必须通过朗读吟诵去体会。可惜的是,许多教师在学生连课文都还没有读通的情况下,就急急忙忙地分析课文,可想而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多么肤浅。朗读吟诵不仅是对整篇课文而言,就是句子或语段所能表达出来的意蕴、情味,也是通过朗读吟诵来领悟的。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景物描写文字,不仅描绘了百草园的优美景物,而且充满了生活情趣,如果不通过反复的朗读,仅仅只分析里面用了什么词语和修辞,那么学生是不能深切体会“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再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通过录音,让学生感受诗中深沉中略带哀伤的情调,体会诗人将这种抽象的情感通过具体的物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展现出来的技法,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诗人浓浓乡情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利用揣摩比较进行语感教学
比较是语感训练的常用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仔细的研究和斟酌,比较和推敲,比如将这句与那句比较研究,或者将某字、某词、某句进行变、换、增、删一类的比较辨析,从而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字内涵的丰富,语意的准确,运用的精妙,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理解能力。例如“狼狈”一词,本是指两种互相勾结起来做坏事的动物。而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两处用到“狼狈”,但意思都不同:一处是“神色狼狈”,这个“狼狈”表示“尴尬”或“受窘”;另一处是“满脸愁容,狼狈不堪”,这里的“狼狈”表示“困苦”的意思。这就是一词多义的现象。再如《孔乙己》一文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中,“大约”一词写出了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后无人问津的孤寂,所以作者鲁迅用表示猜测的语气。而“的确”一词又写出了在这样冷酷、势利的旧社会,孔乙己的命运只能是死路一条,所以用“的确”表示肯定。只有通过揣摩比较,才能使学生认清了这个世态炎凉的病态社会,从而增强了对文章的感悟能力。
第四、整体感知文本,进行语感教学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文本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等从本质上认识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
1. 总体把握语言。
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上阕用“望”字统领下文,写出了北方奇丽的雪景,下阕通过“惜”引发议论,写出对古代帝王的评价,这样联系全文,清晰展现了诗人的写作思路:首先情景交融,然后评古论今,最后点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旨句。
2. 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足以奠定全幕的基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一致看那下文的发展”,“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好的结尾是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细细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如《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结尾“让那些……,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开头一句就给我们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结尾一句不仅呼应开头,而且点明了散文的主旨,强化了中心。可见,把握了文章的开头,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调;领悟了结尾的点睛之笔,则能把握全文的中心。
3. 了解作品背景,体会创作意图。
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故事是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说起的,以下一连串写到“笑”。特别是两次写到“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整篇小说简直是用“笑”贯穿着的,这样写用意何在呢?这不是表明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叫人窒息的地步吗?为什么会冷漠无情到这样的地步,小说里并没有点明,可是我们从这点想开去,就会明白:这无非是要我们从“笑声”中去把握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社会以及吃人的并使人毫不觉悟的封建科举制度。
第五、在综合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语文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语言学科本身具有开放性,学习材料的内涵相当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伦理道德,文史哲学,无所不包,其触角从课堂、书本延伸到自然、社会,延伸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口语交际和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形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大课堂,引导学生立足课堂,延伸课外,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如课前一分钟说话训练,天天写日记,摘抄名诗格言,自办手抄报,评选班级小记者,写影评,排课本剧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生活,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我爱我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与资料,熟悉的亲情歌曲,搜集描写父爱、母爱的优美散文和诗歌,抓拍一组家庭生活照片,为父母准备一份有纪念意义的礼物,并描述相关的温馨的亲情故事。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感悟亲情,理解关爱,生发爱心。又如在“荷”专题活动中,让同学们翻阅、查找荷花的资料,了解荷花的植物特性;搜集、诵读咏荷的诗文,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交流、介绍荷文化发展转变的过程,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写作“荷”,描画出心中最美的荷花。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自己的获取资料的能力,又形成了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
总之,语感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训练为学生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①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 《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郭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