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儿童施加的影响以文化的方式浸润儿童的心灵世界。主题单元习作课程以“同一主题——多篇习作——打包分享”为基本模式,其核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练习,反复感悟,学会作文,让作文教学真正成为儿童文化的活动及其过程。下面就以我的教学实践为例,浅谈对主题单元习作课程的初步探讨。
一、 起承转合式
课程理念:古诗文写作讲究起承转合。元朝范德玑《诗格》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在主题单元习作教学中,采用起承转合式,能更好地为学生铺设习作平台,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解除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协调发展。
基本模式:选定主题(起)——作前采蜜(承)——模仿迁移(转)——下笔成文(合)——分享评议
习作花絮:《美丽的秋叶》是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写景的习作。写景作文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没有细致的观察,缺乏一定的语言储备是完成习作最大的障碍。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首先解读文本提出的习作要求:组织一次秋游,观察一下植物叶子的颜色与形状……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写一篇习作。初读文本,感觉习作的要求不高,但细细一想,仅仅从秋叶的颜色与形状进行写作,是很难诞生一篇较为完整的习作的。仔细揣摩后,确定了学生习作的大致内容:1、秋叶的颜色与形状2、由秋叶产生的联想3、秋叶“变身术” ……
在我们的生活中,秋天的树叶极其普通,不受人关注,更不用说十来岁的孩子了。为了让学生对这普通的树叶产生不普通的感情,我决定以情激情,用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带动学生。于是,我给自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 把自己当学生,去观察秋叶,了解秋叶,培养对秋叶的感情。
2. 积累大量丰富的描写秋叶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力求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游刃而有余。
3. 努力拉近学生与秋叶的距离,进行分解教学,以降低学生习作的难度。
有了这样明确的目标后,我就提前两周布置学生观察秋叶、搜集秋叶。我把任务交给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开始了观察秋叶的行动。首先,我了解了校园、公园常见的秋叶,大致有枫叶、银杏叶、广玉兰叶、樟树叶、桂花叶和冬青叶。去公园寻找秋叶时,我带着万般的好奇,迫切想看到枫树叶,因为它很典型,是广为人知的。然而,要寻找它的身影实在不容易,在我准备要放弃时,突然在一处很不起眼的地方发现了火红的枫叶。虽然当时枝头的枫叶已所剩无几,但它的魅力依在,在阳光的映照下,枫叶红得实在太诱人了!我仔细端详了好一阵子,决定破例摘几片下来观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对秋叶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感情,不由得为大自然这一迷人的杰作而惊叹!
语言文字是心灵开出的花朵,于是,我开始动笔从颜色、形状两方面描写秋叶,以此来真实地感受学生习作的艰难。不知是不是“情动而辞发”的缘故,第一次动笔就有种文字在笔端流淌的美好体验。后来,这段文字就成了孩子习作铺垫作业的开头语:
亲爱的孩子们:
当第一片落叶亲吻大地的时候,秋姑娘就已悄然而至。火红的枫树叶燃烧着秋的激情,金黄的梧桐树叶讲述着秋的童话……美丽的秋叶,装点出一个多彩的秋天!
为了降低学生习作的难度,也为了让学生及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所得,我设计了题为《我和秋叶有个约会》的习作前铺垫作业。接着上一段的开头语,我在作业中这样写道:周末,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捡起一片落叶,观察它的颜色和形状,带回学校与大家一起欣赏、交流。或许,有创意的你还会用秋叶作画、做书签……记录下它们带给你的无限快乐,相信一个诗意的秋天定会吸引你秋水般的深情眼睛!
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于是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完成了铺垫作业的设计。作业内容大致包括这样五方面的内容:
〔一〕 大作家笔下的秋叶
〔二〕 小作家笔下的秋叶
〔三〕 我是勤劳的采蜜手(描写秋叶的诗词、语段、有关秋叶的联想)
〔四〕 我笔下的秋叶
〔五〕 我把秋叶变变变
我和学生怀着对秋叶的万般喜爱迎来了我们的习作课。课始,伴着舒缓的音乐,通过大屏幕,我和学生欣赏了美丽的秋叶图,大家都被那透射着大自然气息的秋叶深深吸引了,不由得为这些美轮美奂画面配上了解说词。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学生的语言是自然的流淌,是真情的流露。接着,我将部分学生作业中描写秋叶的语段与相应的画面展示出来,让小作者自豪地配乐朗诵,实实在在地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在欣赏了一组精美画面与优秀语段后,我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构思,他们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打算描写两种秋叶,有的要将合理的联想穿插进文章中,有的要在结尾处写上秋叶奇妙的变化,还有的强调说全文一定要表达自己对秋叶的喜爱之情……就这样,文章的大致结构就呈现了:秋叶的外形、秋叶的联想、秋叶的变化……
学生下笔成文后,组织学生相互分享、评议、修改、创新,并择优汇编成册,美其名曰《秋叶飘飘》,目的是激发学生对习作结果产生兴趣,体验成就感,从而对下一次习作更加充满期待和信心,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的主题单元习作经历逐步成为儿童文化的活动和过程。
二、 螺旋上升式
课程理念:我们都知道,儿童习作水平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遵循这一规律,主题单元习作课程着眼在放胆习作中发现问题,在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追求一篇比一篇写得好,让主题单元习作课程成为孩子习作进步的阶梯,让孩子的作文水平在系统的循环往复中螺旋上升。
基本模式:选定主题——围绕主题选定三个习作内容——放胆习作1——评讲修改——习作2——再评讲、再修改——现场写作3——分享打包习作——总评
习作花絮: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2安排了写人训练,要求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主要特点,学习围绕人物的主要事迹安排详写与略写。根据以上要求,我组织学生以“我爱我家”为主题,进行多次习作训练。让我们聚焦一个学生的主题习作经历。请看她的三个习作片段:
片段一:有一次,我和爸爸都被妈妈折磨了。这天晚上,八点多了,我和爸爸正在看电视。妈妈很生气,“啪!”的一声把电视机关了,站在我和爸爸跟前,指手画脚起来,俨然一个指挥官的模样。我洗完脚,刚走进房间,正要上床,妈妈就跟了进来,递给我一个苹果,说:“把它吃了再睡!”我的天啊!这分明是折磨人啊!
——摘自朱立群的《唠叨妈妈》
片段二:爸爸是个老司机了,开车本领很大。有一天,下着倾盆大雨,我们去乡下婆婆家吃饭,要经过一座又高又窄的小桥。妈妈提醒爸爸说:“开慢点儿,雨天路滑。”可爸爸微笑着说:“不用担心,我都开了十几年车了,从来没有出过车祸。坐我的车是最安全的。我保证你们平安无事。”爸爸的话音刚落,车就要上桥了。我紧紧地捂住眼睛,只听“嗖”的一声,汽车已经从小桥上“飞”了过去,等我睁开眼睛,我们的车已经停在婆婆家的门前了。我在心里由衷地赞叹:爸爸真不愧为好司机,他开车就像鸟儿飞一样轻松自如。
——摘自朱立群的《我的爸爸》
片段三:说起进排球队,我还有一段故事呢!去年,周老师来我们班选排球队员,只选中了俞泽楠一个人。我心里挺羡慕的,就主动去恳求周老师。周老师被我的诚心打动了,就收下我这个矮个子。
于是,我天天早早地起床,到排球队参加训练。一开始训练时,我手上臂上被排球打得又青又紫,疼得不得了。最厉害的时候,连血都流出来了,两只手像断了似的,一动也不能动。终于有一天,妈妈看不下去了,心疼地说“小立,就别练了,你可以学点儿别的,画画呀,钢琴呀,都可以。”
“不!绝对不行!”我大声嚷道,心想:我爱打排球,爱球如命!我一定不会放弃的!我不能让周老师对我有半点失望。
从此以后,我更加发愤努力,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一样奔跑。每天早起(即使是冬天),我忍了;皮肉之痛,我忍了;周老师严厉的批评,我也忍了!因为我爱打排球,所以,只要是有利于提高我打排球水平的所有难事,我都可以忍!
……
——摘自朱立群的《小小排球女将》
我们来比较以上三个片段,不难发现一段比一段写得好。片段一中,作者懂得用事例表现人物的主要特点,她想通过妈妈指挥爸爸和孩子早点睡觉这件事情,表达妈妈爱唠叨的特点,可是事例不够具体,也没有详略可言。片段二中,第一句话是全段的中心句,可见作者已经懂得围绕一个意思写,她通过爸爸妈妈的语言对比表达出爸爸开车本领大。她还运用细节(“倾盆大雨”“又高又窄”)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爸爸开车本领非凡。和片段一相比,具体多了。片段三又比片段二进了一大步,不仅事例具体,而且人物的主要特点鲜明,作者已经懂得围绕人物的主要事迹安排详写与略写,运用排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过渡也十分自然。读罢这个片段,一个酷爱打排球、自信、不服输的小小排球女将的鲜活形象跃然纸上。
这样通过同一主题、三篇习作的训练,一咏三叹,学生对写人这一类习作的把握明显有进步。虽然笔触稚嫩,但都能做到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主要特点,懂得围绕人物的主要事迹安排详写与略写,有一定的选材能力。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实感,孩子习作水平的进步看得见。
三、 百花齐放式
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引领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尝试多种文体的习作,或者写多个活动,体验通过多元化习作表达丰富的生活乐趣。从而让孩子的真实生活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让习作成为孩子的精神家园,成为自己人生的史记。这样,主题单元习作课程也就成为儿童文化的活动和过程。
基本模式:选定主题——以多个子活动为写作内容(或者多种文体为习作形式)分别写作——互相评议修改——分享打包习作——总评
习作花絮: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这样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因此,教师不仅要把儿童放到广阔的生活的溪流中去,任其畅游,还要积极主动地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心驰神往,产生通过习作表达生活的冲动,达到志趣无穷、欲罢不能的境地。
秋季正是螃蟹上市的季节。我组织孩子以“蟹趣”为主题,进行主题习作训练。我布置孩子星期六跟父母一起去买蟹,然后饲养观察一天,星期一带一只螃蟹到学校里来,集体烹调,集体吃蟹,并邀请美术老师指导孩子做蟹壳艺术品。活动的每一个过程都有明确的观察和体验要求,由学生自由选择,围绕主题,写三篇习作。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都兴趣盎然。在大量的丰富了眼、口、耳等器官的信息被吸纳后,学生对本次习作更是心神向往。命题多样化,选材充满趣味性。孩子们都能根据自己的情趣和活动所得,各取所好,各显神通,真实具体地写出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和所悟。他们的语言富有个性,充满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活的芬芳,令人爱不释手。
结束语:习作是什么?是儿童文化的需要,更是儿童文化的过程。主题单元习作课程能有效地为儿童表达生活搭建好平台,使儿童的文化过程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更加丰满灵动。让我们不断开发新的主题,探究更优化的主题习作教学模式,让主题习作的触角诗意地伸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角落,真正成为儿童文化的需要和过程。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