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最重要的工作是:
一、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
有这样一个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设疑引趣、开端引趣等,开端引趣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导入,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在教学《秋游》一课时我就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学一开始,我组织学生唱《秋游》这首歌,接着,用生动的语言来创设情境:“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在这美好的季节,有一群小学生,跟着老师去秋游。我想知道,他们去了哪里?那里景色美吗?他们玩得开心吗?”随即,音乐响起,我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而学生则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之后,可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这样,学生的兴致就会被激发起来。
竞争可以克服惰性,竞争让人们满怀希望,朝气蓬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竞争,引入竞争机制。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学困生都不甘示弱。在教学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哪一小组在“开火车”时错误少,就有流动小红旗,此时的学困生准确率比平时要高得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回答问题时比一比谁回答得有创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学生的积极性更高,竞争意识更强,团结协作的意识也逐渐强化。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讲得千篇一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异。有新意就能使学生兴奋起来,只有头脑兴奋起来,才会使学习过程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闻到芳香。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相当明显。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掌握和运用知识。如教学《贺年片》一课,我让学生动手做贺卡送给自己想送的人,有的同学想到自己见过的会动的、三层的立体贺卡,自己也做出了同样精美的贺卡,拿到班上同学们议论开了,如何做,如何涂色。经过一番观摩,老师没有讲更多的内容,但学生积极性很高,第二天拿出的贺卡不但美观,而且还写上了精彩的祝福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教学手段进入课堂,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在教学中,教师应广泛使用录音、投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直观教学的作用,使抽象事物具体化,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如在讲《乌鸦喝水》一课时,运用投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同时播放配乐朗读课文的录音,再让学生进行内容表演,在欢乐中学会了课文。由此可见:多种电教媒体的介入,使学生多渠道获得了信息,激发了兴趣,并保持了良好的记忆,促进了积极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师生互相交流。教师的任务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一,教师要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课堂应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在打闹;有时很安静,但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
第二,巧用肯定和奖励、竞争的方法。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成功的满足感。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与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
第三,选定适当教法,培养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创造情境,创造机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为发展学生思维提供条件。
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优化教学方法。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意志力差、好奇心强,好发问,喜欢亲自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用启发式教学,利用必要的讲解、恰当的提问,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再通过演示、操作法尽量多给他们创造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摆一摆,数一数,调动他们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高年级学生自制力已经较强,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自学,还可利用形象的板书,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并理解教材,使教学活动多样化,真正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
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不同的教法。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同,教学方法也应不同,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对优等生应提出较高的要求,让他们吃得饱;对中等生要让他们吃得了;在教学中更要重视后进生的培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为此,教师可以采用课前秘密辅导的方法,让他们先消化,后吸收,给他们制造成功的机会,逐渐增强他们的上进心、自信心,使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逐步走出后进生的行列。
第四,质疑问难,启发思维,创造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上去,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学习知识,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表现出的积极性才是比较持久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
教学中,有一部分同学不敢发言,因此,教师可以创造各种机会,如搞问题接力赛,以便为每个学生赢得发言机会,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实现教与学的“同频共振”。
实践证明: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激活学生的脑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新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奎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