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这报帖的意思是说,好消息!贵府的范讳进老爷考上了广东乡试第七名,京城连连刊登皇榜。
这一报帖的断句节奏应当这样:捷报 / 贵府老爷 / 范 / 讳 / 进 / 高中 / 广东乡试 / 第七名 / 亚元。京报 / 连登 / 黄甲。之所以这样断句,大概是由于报帖所包含的文化意蕴所决定的吧。
捷报——就是喜报。考取功名,可喜可贺,理当报喜。
贵府——是对别人宅第和老家的尊称。取得功名,告别寒舍,从此府宅变高贵,当然要称“贵府”了。
老爷范进——中间为何加一“讳”字?“讳”原有“避”的意思,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得也不敢直呼其名,叫做“避讳”。讳/进,意思是“进”字本应避去的。榜上有名,从此踏入仕途,做起老爷来,那名字就不是随便能叫的,当然就得避讳了。
高中——经考试非常荣幸地被选中录取。“中”读zhòng。而且是“高”中,逢迎之意显然。
乡试、亚元——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指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又称为“大比”。按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获得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的生员、监生、贡生(包括未仕者和官员未入流者)经科试合格,均可参加。但有过失而罢黜的官吏、街头艺人、妓院之人、父母丧事未满三年者,均不准应试。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考中者称为举人。(举人一词,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举荐进京参加会试的秀才;到了明代,成了乡试合格秀才的专称。)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七名称为“亚元”。读书人成了举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会试。
荣登科举考试广东乡试第七名,那可说是千里挑一,实属不易,极其难得。
京报连登黄甲——科举时代写在喜报上表示祝贺的恭维话,意思是以后还会有会试、殿试连连的捷报。殿试录取,分为三等,叫“三甲”,公榜用黄纸书写,所以称作“黄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一甲只有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为进士。考中状元的当时被认为是“天下第一才子”。预祝今后科举考试前途无量:中举人后,再中贡士,最后中进士。
小小的一份“报帖”几乎可说是浓缩了那个时代的科举进程,却也凝聚了那个时代无数的读书人——落榜者的辛酸和期盼,题榜者的欣喜与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