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157

[ 郭春香 文选 ]   

读书与思考的密切关系

◇ 郭春香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里,读书和思考是一对孪生兄弟,形影相随;是两条轨道,共同铺就学生成长的道路。他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同时又一再强调思考的重要性,下面就书中的一些观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聪明。”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教师不能把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工作的成功与否也不能只看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应注重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变得比以前“聪明”了。这里的“聪明”我想就是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的提高,就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新知识,这是比再多的知识也要贵重得多的财富。知识是无穷的,只有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才会使他们获得生存的本领,获取更多的知识。一个不会思考,没有思考习惯的学生,他所获得的知识就不会活起来,只能是“死的行囊”。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只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就好比理财,只知道一分一分地积攒储存,而不会利用它们进行投资,那么那些钱都是死的,不会带来利益,你所拥有的财富也就会十分有限。我们的学生都希望自己变得聪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多给学生必要的思维训练,要教会学生善于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而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见解透过了兴趣的表面形式看到了它的本质内涵,一句话:经过思考有所发现这就是兴趣的秘密所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也想方设法地设计了许多新颖的形式,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许多公开课上,声、光设施齐备,视、听手段并举,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事实上这“繁华”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学生思维的“贫穷”。为了追求“好看”,防止出现“冷场”,教者过度地磨平了问题的棱角,根本激不起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学生的智力的参与,就谈不上真正的学习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孩子通过思考自己有了新的发现或解决了问题时的兴奋劲儿与从老师那儿得到答案时的欢喜是无法比的。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利用自己的智慧充分激发学生思考,多给他们发现、探索的机会,多给他们成功的机会,才能真正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才能真正使他们小手频举,小脸发红,两眼发光。这才是真正有趣味的课堂,充满智慧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需要我们的教师用智慧去创造。在这种课堂上培养起来的兴趣,学生会把它带到课外的学习中去,这样的兴趣才是最有力最持久的。
  “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这句话形象地告诉我们怎样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具体到每一节课来谈,我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就是一幢大房屋,怎样垒砌起来,应该充分地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砖头、灰浆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去完成。这个垒砌的过程非常重要,没有过程就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不要担心他们垒砌得不怎样,我们可以帮他们修正,但切不可越俎代庖,那样只能使学生变得不够机灵,理解力下降。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经济开发区初级中学]

读书与思考的密切关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