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427827

[ 叶乃初 文选 ]   

读《五柳先生传》探陶翁养生术

◇ 叶乃初

   

    《五柳先生传》(现为人教版八语文课文)本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所撰写的一篇自传,亦即自我画像。如果从养生的角度来看,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离开官场之后的精神寄托方式不无养生的有益启示的

养生的内涵应该包括个方面:一种是指个人的保养、调养、颐养身体等生命意义上的养生;另一种是指个人的养心、养神、养性、养志、养气等精神意义上养生。  

陶渊明归居田园所秉持的精神寄托方式其中所蕴含的养生意义就应体现在传记中所讲述的五柳先生的三大高雅志趣

一是读书乃精神食粮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语)书还是一个人孤独寂寞时的最好伴侣。“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诗云。这些都表明读书具有养气养神养性功效。陶渊明把读书当做自己的一大志趣一大嗜好一种求知的快乐一种精神的寄托享受。陶渊明归居田园后所持的处世哲学所处的人生境界——“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决定了他读书的目的再也不是追名逐利,而是求得精神的慰安与寄托——要么从书中去探寻生活的哲理,或是对现实社会更为清醒的认识要么从书中人生的感悟,或是对人生更透彻的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展现了陶渊明于读书之中获得的精神享受愉悦之情。陶渊明用读书来营养脑子,消除寂寞,丰富生活;用读书来审阅人生,透视世间,洞察社会,堪为后世之表。

二是饮酒。有人说,听听音乐,喝点美酒,真是神仙过的日子。看来神仙般的日子也不能没有酒。但对于喜欢酒且又有一定的酒量的人来说,能够喝上酒还真算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可是陶渊明因为“家贫”却不能时常饮酒,嗜酒却又得不到满足应该说是人生的一件憾事。但是他的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点嗜好就时不时地满足他的这点嗜好。但是陶渊明是颇有“酒”知之明的——喝个尽兴,喝了就走绝不恋酒贪杯,嗜酒不舍,给人再添麻烦。由此看来,陶渊明饮酒是颇有酒德的。酒德即人德,酒品即人品。“性嗜酒”“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展示了陶渊明率真放达的为人品性。“期在必醉”是陶渊明的一种愿望,一种期待,不是一要喝醉,非醉不可,那样岂不是饮酒伤身?若是每次都喝得酩酊大醉,醉烂如泥,不醒人,如此这般,想必他的那些亲戚朋友看着他是这样一副德行也不会再满足他的这点嗜好了。他只是让自己喝好不喝醉,喝酒有方,饮酒伤身,饮酒有度,所以才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如此清醒而又理智的行为举止这样饮酒养心、饮酒养性只有志趣高雅品行独立者才能做到。饮酒如此,为人亦如此。

三是写文章。陶渊明尽管“环堵萧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物质生活过得是如此的贫困艰难,但他依然吟诗作文,矢志不移这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寄托——示志娱情,忘怀得失,自乐其志,志在乐中,以此自终。“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道了陶渊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坦然胸襟;显示了陶渊明自得其乐,悠闲自适的超凡人格。确实是极为可贵,不得不令后人敬仰之无限

追求志趣高雅的生存方式,以此来愉悦自己的精神世界,寄托自己的高尚情怀,这本身就可看作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养生。常人养生无外乎是为了长寿。长寿又有生命长寿和精神长寿之分。古语云:人活七十古来稀。陶渊明身处那样动乱黑暗的年代,生活在那样艰难困苦的岁月,竟然走过了人生的六十三个年头,不能不说也算得寿了。然而陶渊明所秉持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这种精神寄托生存之道,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中国诗歌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上赢得了永远的“健康长寿”——都占有了一席之地——长生不老。陶渊明如此,曹雪芹此,鲁迅亦此,所有倡导追求精神养生之生活行为方式之伟大者莫不此。这就不能不给我们以精神养生的某些有益启示了。

    恳请当今之有志者若想要健康长寿,那就请从精神养生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