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这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所提出的有名的“文气说”。他认为文章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精神气质等综合素养的外在体现,文章不是仅靠练习就可以写好的。也许有人不同意“文章不是仅靠学习就可写好的”这一观点,认为写好文章就是要靠多写多练。但笔者认为:一个人除了具备写好文章的内在综合素养之外,很大程度上,文章是“逼”出来的。如若不信,只要翻一翻古今文人的那些文章,也许就会产生一点同感。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好友逼出来的。
岳阳楼重修落成之际,滕子京去了封信给范仲淹,要他就重修岳阳楼一事写一篇文章,并且还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滕子京和范仲淹是一对要好的朋友。要不是滕子京“嘱予作文以记之”,不知范仲淹何时才能写出这篇千古美文。说滕子京逼范仲淹作文也许有点不好听,而实际的情形就是这样的,因为出于朋友之间的情谊,你能说不写吗?当然其他方面的原因就姑且不说了。
再说晋朝李密的那篇有名的《陈情表》。这篇以“孝”著称的美文,不知感动了多少读书人。其实这篇文章也是逼出来的。
西晋武帝诏书李密为太子洗马,他却因为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照顾为由而辞不奉命。西晋武帝并不知道李密的为难实情。如果不对这一实情做详细说明,极易引起武帝的怀疑与不满。因为李密曾在蜀汉做过官的这一段经历极易造成对李密这样的印象:怀念旧朝以矜名节。一旦印象形成,李密可就性命难保。你说李密他能不写表文来陈述自己的两难处境吗?他是非写不可。这样看来,他的这篇美文是皇帝逼出来的吧。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虽说不像前两篇文章那样被他人所逼,但也是被逼所致,是自己逼的。
他本着报先帝忠陛下的职分,为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必须率师北伐,北定中原。可是后主刘禅“先天不足”,着实让他放心不下。为解后顾之忧,他非得要写出《出师表》不可,以便后主照“表”行事,故而写得情辞恳切,声泪俱下。
今人的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也是自己逼自己写出来的。身为随军记者,组织上分配给他的报道任务暂且不说,更为重要的是,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他。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逼迫着作者去更快更好地把英雄们的事迹报道出来。正如作者在《谁》文中所袒露的那样:“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
笔者之所以这样“顽固”地认为文章在很大程度上是逼出来的,是因为有过深切的体验。
出于职业的习惯,笔者经常翻阅有关教学教研方面的文章,时间久了,发觉人家所写的也不过就是平常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做法、体会等总结归纳之类的东西,心想,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思考体会,为何不动动笔,形成文字变成文章呢?正是在这样的心理驱使逼迫之下,那些大大小小的百余篇文章就刊发出来了。当然,还有好些自己逼自己写的没被刊发出来。也许是自己逼出了瘾,如今写作早已成为了一种自觉行为。
学生写文章也要靠逼,无需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