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要将发生的某个故事的全过程依照故事固有的发展变化完整有序且还带有一点文学色彩富有艺术性地加以叙述描写出来恐怕不是一件轻松易为的事情,那是要消耗写作者不少的心血和情智的。依据写作的需要,作为叙事类的文章有时是不得不要将这个故事的全过程充分地呈现给读者的。除了必要的交待及取舍之外,那么最好的方法往往就是采取连续多个“微型场面”的叙述描写了。
现代著名作家孙犁在他的小说《芦花荡》中着重描写了一场“英雄的行为”。这个英雄故事的歼敌过程其实作者就采取了连续多个“微型场面”的叙述描写的写法,很有特点,值得同学们写作时认真的领悟模仿、借鉴学习。对此,拙笔试做具体探析如下。
一、单镜头左右摄录
可以这样说,作家手中的那支“笔”就好比是摄影家手中操作的那个摄像“镜头”,根据故事的发展变化不断的调动这一“镜头”对准故事的经历者来进行“摄录”,就构成了连续多个的“微型场面”。试看作家孙犁的如下“笔录”:
1、对准鬼子:小火轮远一些距离苇塘 ,偷偷下水洗澡。 (微型场面一)
2、对准老头子:从荷花淀里撑船出来,(老头子的外貌描写)船头放着一大捆莲蓬,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还忙着剥莲蓬投进嘴里。 (微型场面二)
3、对准鬼子:他们冲着小船吆喝,叫老头子过去。 (微型场面三)
4、对准老头子:看了一眼,又低下头,仍旧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慢慢向着鬼子这边过来。距鬼子只有一箭之地,老头子好像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 (微型场面四)
5、对准鬼子:拍打着水追了过来。 (微型场面五)
6、对准老头子:张皇失措,船也走不动。 (微型场面六)
7、对准鬼子:紧紧追上了老头子。看看就要扒上了船。 (微型场面七)
8、对准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特写镜头,细节描写)
(微型场面八)
9、对准鬼子:像是捉迷藏,乱转身子,抓实抓下。一个鬼子一声尖叫,就蹲到水里去了。(特写镜头,细节描写)别的鬼子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都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钩子。痛得鬼叫,之后再也不敢动弹了。 (微型场面九)
10、对准老头子:撑船来到他们身边,举起篙来砸鬼子们的头,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微型场面十)
作家孙犁就是这样有条不紊地频频调动手中的“镜头”——那支笔,将老头子“杀敌不用枪”,单身智斗,使鬼子落入圈套,一举全歼鬼子的战斗故事过程展现了出来,塑造了老头子鲜明的英雄形象。让我们获得了那般全歼鬼子淋漓痛快解恨的无穷享受。
二、适时嵌入景物描写
叙事写人之类的故事性文章运用景物描写常有生花妙笔的功效。在对这场“英雄的行为”的叙述描写中,作家孙犁还适时嵌入了三处景物描写。
第一处是在“微型场面之一”的之前之后。
——之前:“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这处景物描写写出了天气闷热的特点,为下文鬼子们下水洗澡解暑以及想馋吃莲蓬落入老头子的圈套埋下了伏笔。正因为红日当空,天气非常闷热,鬼子才会下船,泡到清凉的淀水里,忘乎所以地洗澡;也正因为天气非常闷热,鬼子才会对清凉幽香可口的莲蓬垂涎欲滴,争抢着去追赶老头子,最终一个个被老头子的钩子钩上了。老头子也因此得以痛快淋漓地为大菱、二菱报仇雪恨。要是没有这处景物描写,鬼子下水洗澡就毫无缘由,那么老头子的复仇计划就无从实施;更没有鬼子抢莲蓬落入老头子布下的圈套的后续情节了,老人的复仇计划也便毫无希望可言,从这个意义上讲,此处的景物描写确实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之妙用了。
——之后:“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荷叶下面歇凉去了。”试想连水鸟这类动物害怕得都躲开了,这处景物描写不是写景衬人更衬托出鬼子们的凶残可拍吗?
第二处是在“微型场面之六”和“微型场面之七”之间——“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样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此处环境描写颇富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既舒缓了紧张的气氛,又衬托了人物的情感心境。能看见木桩、水草,表明淀水平静清澈,用平静的环境暗示一场不平静的战斗即将在这里发生;平静的气氛中带着一种悠闲,表明老头子并非“张皇失措”,而是胸有成竹,从容自如。平静中暗藏着老头子复仇的怒火,拉长的水草便是鬼子们的葬身之地,紧接着那痛快淋漓的复仇场面的出现,也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第三处是在“微型场面之十”之后——“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此处景物描写,表面上看来,似乎离开了具体的斗争环境——这一场跟鬼子们进行的殊死战斗,其实不然,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那是老头子正“狠狠地敲打”那些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而将他们歼灭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胜利感受。“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烘托出老头子在痛打鬼子们后的愉快心情。在轻松愉快的老头子眼中,鲜嫩的芦花自然显得格外秀美了。
在构成整个故事的连续多个“微型场面”之间适时嵌入的这三处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强化了抒情的韵味,也给战斗故事增添了一种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更丰富了小说的内在气质和感染力。
三、注重细节点缀
细心研读作家在叙述描写的每一幅“微型场面”里,似乎都有注重到用细节来作点缀。
——“船头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来的”。莲蓬“那一大的一捆”,显眼地放在船头就是吸引鬼子们的眼球,又多又新鲜的莲蓬为的就是激起鬼子们垂涎莲蓬的欲望,于是才有后来鬼子们“吆喝、叫”的举动。
—— “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忙着剥,投进嘴里”。从细节上看似悠闲漫不经心,实则是借此来观察鬼子们的动向和反应,诱使鬼子上钩。
——“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圈,又回去了”。老头子驾驭小船的“水上能耐”多见功夫,多么娴熟,这还只是一个铺垫。
——“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欲擒故纵:老头子为的就是让鬼子追上自己,以便快速进入枯木桩布阵区。表现出这样的神色,鬼子们岂不是追得越发起劲。
——“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老头子正是凭借着这“旋风一样”驾驭小船的娴熟功夫,才能把鬼子们玩弄于手掌之间,让他们也跟着“乱转身子”“抓实抓下”,结果一个个都转到了钩子上。遂如老头子所愿了。
——“尖叫,蹲”。老头子布下的钩子发挥出神奇作用了。“叫”的凄厉“蹲”得越快,越发显出老头子的智慧不凡。
——“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老头子让鬼子们像捉迷藏地乱转身子,转到了水里设有钩子的枯木子的中心,才有“往四下里一散”而全都钩住了鬼子们的奇效。可见水里枯木桩子大概是呈“G ”型或是“C”型布阵的。
——“来到身边,举起篙来砸”。一个“砸”字,道出了老头子是多么地使劲,多么地解恨。
——“向着苇塘一望”。“望”的行为,老头子是在无声而骄傲地告诉二菱:我打鬼子不用枪,你看见了吧?
这些个“微型场面”里的细节描写,将故事过程一一具体细化,细致地刻画出了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歌颂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智慧和英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