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今小学生学了六年的语文,到头来不少人“话说不好,文章写不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986年,我中师毕业后,一直在县实验小学教低年级语文。其间,我曾两度进行“提前作文”的验证性实验。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在反思过去语文教学的得与失时,觉得吴立岗先生所言是对的,长期以来,我们没有高度重视低年级段作文教学,受传统的“经验主义”的影响,没有打好学生“说话”与“写话”的根基。我认为这是不少小学生“话说不好,文章写不通”的根本原因。
一、 对“识字重点”理解的偏颇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几个《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除个别时期淡化识字重点外,几乎从未间断强调“识字重点”。“识字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思想中根深蒂固。一般来说,对识字教学研究较多,对发展语言研究较少;对语文课上的内容理解研究较多,对学生书面语言表达研究较少;语文试题中认字识词内容考查较多,书面语言表达考查较少。识字教学与发展语言的研究不同步,弱化了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的训练,造成小学生“说不好,写不通”。
其实,《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在“识字重点”的前提下,加强学生的说写训练。1986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从一年级开始”,“低年级要加强词和句的训练,要求说话、写话语句通顺、前后连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两种能力(认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2000年修订的“语文大纲”,对低年级的作文教学,又提出了“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的新要求。在制定这个大纲的过程中,专家们特别强调“现在的低年级语文教学要改变重阅读轻作文的倾向”。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作文教学仍然提出了从“写话入手” “乐于表达” “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的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中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等教学思想。由此可见,低年级的作文训练是“大纲”和“课标”一以贯之坚持的教学目标。
我国著名教育家、原西北师大校长李秉德教授长期研究小学识字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语言发展。他说:“应该充分利用优先发展的口头语言对书面语言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再特别着力去掌握语言在形式方面的特点。这样,就有可能把识字效率大大加快。”现在的识字方法其实是给孩子一个识字的“场”,利用孩子的经验,加大孩子与生字词语的“撞击”的机会,体现母语学习的规律。然而,实际上我们有些老师囿于“识字重点”的传统经验,没有把“识字”与“写话”较好地融合,冲击了书面语言表达的教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策略应当是:在识字教学为重点的前提下,把识字、读书、口语交际、书面表达融为一体,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我们多数低年级语文教学还远远没有达到这种境界。
二、 对国外教学借鉴的忽视
近年来,一些语文教育专家质疑我们国家语文教学形态,提出了“阅读”与“表达”谁为主的问题,呼吁重视小学早期作文训练。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他们的母语教学并非以“阅读为中心”展开的。比如,日本的“国语课”明确地认定其性质是“从言语教育的立场出发的国语教育”,日本的母语教育首先是言语教育,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德国重视母语的交际运用,德语课程目标把“学与写”放在突出的位置。孩子入学,拼写正确以后,就及时引导他们把单词组成句子,把几个句子连成一段话,“表达能力”始终被放在母语教学的“首要地位”。
对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好多专家提出要变 “以阅读为中心”为“以表达为中心”;在教材编写上,变“阅读教材”为“语文教材”;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变“理解课文”为“表达实践”。仅仅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表达”因子,为学生搭建扎实的语言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提升人文素养。
吴忠豪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学习母语重在运用,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他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也不能仅仅看他“积累”了多少词语句子,而是看他是否熟练地“运用”这种语言;评价一个人母语能力的重要标准是表达能力。现在的学生“话说不好” “文章写不通”,主要不是阅读能力问题,而是表达能力问题。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来看,语言学习的难点也是表达,特别是书面语言的表达。我们对语文教学花费的时间最多,投入的精力最大,而最后仍然是“少慢差费”,人民群众不满意语文教学质量,特别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语文教育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潘新和近期提出了“写作本位”的全新读写观念。他主张中小学语文教材要变“以阅读为中心”为“写作为中心”,“把阅读本位”的教学观念翻了个底朝天。潘教授的写作本位思想也涵盖低年级的作文教学。
因为国情不同,语言特点不同,在作文教学上我们不能全盘接受国外的模式,但应当借鉴他们的语文教学思想,学会创造性地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作文教学实践。目前,我们的语文课程建构仍然以阅读为中心,我们的教材编写体例完全以阅读课文为主,小学语文课时的分配,阅读课教学仍占大头,学校和教师目前还无力改变这种状况,但是有一点,在我们的母语教学中,我们能够把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语、书面)放在一定位置,最起码能够做到不忽略小学生的起步作文训练。
三、 对学生心智认识的不足
国外儿童入学学习拼写文字后就开始阅读与作文。而我们国家在儿童入学学会汉语拼音后就起步作文,多数语文教师认为操之过急,难度过大。从我过去进行的所谓“提前读写”的实验来看,在儿童学会汉语拼音,学会一些汉字以后就开始雏形作文的写话训练,完全有可能,效果也不比外国小朋友差。之所以持怀疑态度,是因为他们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心智能力认识不足。
首先,我们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看,早期读写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八岁儿童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本身应有水平的89%了。儿童早期作文是发展语言的手段之一,如果这时仅强调识字这一重点,就把语言训练任务推后,必然会抑制儿童的智力发展。儿童入学前,特别是今天的儿童,都经过了两三年的学前教育,受到家庭、影视、网络、社会交往等语言环境的影响,他们入学前已看了一些“小人书”,认识了一些汉字,学会一些日常运用的口头语言,已具备了相当数量的词汇积累。他们的内部言语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只是欠缺规范,缺少条理。入学后,在教师指导下,从“口语先行”训练开始,向书面言语过渡,逐步学习规范的课堂语言,他们的言语发展能够跨进一个新的阶段。这时,我们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训练,这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早期开发极为有利。
其次,从学龄前儿童的知识系统看,现代儿童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了,广播、电影、电视、文艺、科普读物以及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校内外的生活,为他们的言语和思维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孩子早期的生活经验与心理发展又为他们早期读写准备了很好的智力条件。
再次,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看,这个年龄段儿童有较强烈的表现自己的欲望,他们的言语表达心理障碍少,很少顾忌。这种心理特点,有利于儿童早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儿童一入学,教师给他们创造一个民主、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励他们大胆动脑,大胆提问,大胆说话,在这个基础上,指导他们写话、记日记是完全可能的。
小学阶段是人脑发展的黄金时代,在孩子大脑迅速发展的同时,他们的思维和语言也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这个时期,是他们最希望被关注和最愿意表达交流的关键阶段,我们在这时重视并加强他们的说话、写话训练,对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习惯、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崔峦先生提出:“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应当从低年级抓起。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鼓励学生一有想说的话,不论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就把它写下来,不会的字可以问别人,可以注拼音,可以画图画。”如果我们照崔峦先生说的去做,相信低年级小孩完全能够写好作文。
四、 对作文训练无序的淡漠
低年级段作文训练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总的目标,但无具体的要求;在教材中只有“口语交际”教学课题,
没有学生写话训练安排;教育报刊的经验介绍也只是各家的做法,没有形成大家认同的训练体系。训练无序也是造成低年级段作文训练松垮的重要原因。
过去,我在“提前读写”实验时,采取了这样“三步走”的操作策略:
一年级上学期是说好“四素句”的阶段。结合拼音、认字、识词教学让学生说出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个要素的句子,实验教学的用词造句,着眼点放在串连儿童的生活感知,向记叙方向靠拢,使学生逐步产生用词语正确表述生活的意识和欲望。一年级下学期,在说好“四素句”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句子说完整通顺,通过选词填空成句、句式迁移等训练,强化儿童的记叙说事意识。
二年级上学期是“连句成段”阶段。指导学生说好或写好六种行为句,即:人动句、人看句、人说句、人听句、人感句、人想句。训练时注意这样三点:一是先单句后复句;二是先简明直白后有修饰变化;三是注意打好标点,特别是“人说句”的标点。练句是基础,连句成段是关键。
二年级下学期是“连段成篇”阶段。这时开始进行“篇章成形”的训练,让学生知道怎样开头、结尾,如何进行过渡、衔接等,解决言之成文的问题。在这个阶段,主要采取读中写和仿写课文的方法。其次,开拓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题材空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进行“看写” “做写” “忆写” “图写”等训练。在二年级下学期后半阶段开始指导学生进行命题作文的整体训练。
今天,回顾我的低年级段作文训练,带有纯技巧色彩,这些训练固然必要,也有效果,但是,没有遵行“先放胆,后规范”的原则,不能让孩子大胆倾诉;那些“四素句” “连句成段” “篇章成形”等训练,限制了孩子的语言发展空间,抑制自由表达的积极性。
小学作文教育专家贾志敏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他是这样训练学生的起步作文的:(1)抄写。抄句子,抄段落,抄课文等。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要规范,标点符号要加在指定的位置。(2)听写。听写句子,听写段落,听写一篇短文等。根据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则读一句,学生听一句,写一句。对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把一段话、一篇短文读两、三遍,即让学生记住并写出来。(3)视写。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看一段文字或一篇短文,然后要求他们把刚才看到的文字写下来;(4)扩写、缩写、改写、仿写。一般到最后阶段向学生提供一个简易的作文素材(或听写、视写材料),指导他们抄写、缩写、改写、仿写等。贾老师训练低年级段学生的作文就这么简单:由听到说、到读、再到写,把听、说、读、写“捆绑”在一起训练。可以说这样教作文再简单不过了,他把传统的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仅仅是在教作文吗?不!无论是抄写、听写、视写、扩写、缩写、改写,还是仿写,这些都是在教学生如何进行表达。
有人说,低年级作文起步难。如果像我那样去做,确实有些难度;如果像贾志敏老师那样去教,那么又会觉得很简单了。
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低年级学生说话、写话的语言根基打得好,那么必然促进他们以后语言素养迅速提高,“话说不好,文章写不通”的现象就不会再出现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