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人际关系 社会病态 关注 知识人生 社会环境 寓意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存在其实大抵就是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构成的总和。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程度,其健康健全正常有序的人际关系指数应当占有相当的份额与比重。评析(欣)鉴赏《孔乙己》的众多论者在归纳这篇著名小说的主旨时总是这样表述: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小知识分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人物形象,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执教这篇小说多遍之后,拙笔以为,其实这篇小说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还在于她运用文学的笔调向我们艺术地呈现了一个严重病态的社会现实以及对深处其中知识人生的深切关注。鲁迅先生将小说人物所处的社会存在巧妙的浓缩在“咸亨酒店”这个特定时空里,精心构建了小说人物所表演的这一方舞台。由此进出“咸亨酒店”并与之相关联的许多人物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以下诸多不同格局的人际关系:
明确了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而再透视这些不同的人际关系之后,便会发现他们所构成的一个社会现实存在竟然是病态丛生,随处可见,触目惊心,令人警醒。兹梳理如下:
处于社会最底层靠出卖苦力打工为生的短衣帮,他们傍午傍晚散了工只能用凭苦力挣来的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着柜台热热地喝了休息,他们连多买下酒物的一文钱都出不起,就别奢谈买那十几文的荤菜了。而那些穿长衣衫的却不一样了,他们踱进酒店隔壁的房间里,要酒还要菜,慢慢地坐喝起来。劳力者是劳而少得食不果腹,悠闲者却不劳而获享受美食,这就构成了当时社会存在中两类群体的鲜明比照。社会的贫富悬殊、贫富对立、贫富不均由此可见一斑。此为社会病态之一。
咸亨酒店经营者掌柜买酒竟然靠羼水赚钱。这还得多亏不谙羼水门道的小伙计才得以透露出来,若不然,就成为酒店经营者永远不为人知的秘密。这种违背诚实公平等价交换原则的经营行为是极不符合商业道德的,属于典型的欺骗消费者行为。可酒店掌柜为了获得盈利,竟然置商业道德于不顾,采取隐瞒欺骗的手段,昧着良心赚取“以水兑酒”的黑心钱。此为社会病态之二。
须不知,酒店掌柜还长着一双势利眼。不谙羼水门道的小伙计在掌柜的酒店里纯属是一个不折不扣地地道道的多余人。可是掌柜就是不能将小伙计扫地出门,就是不能叫他卷起铺盖滚蛋走人。还真是应验了“请神容易送神难”这句俗语。掌柜是迫不得已无可奈何,不看僧面看佛面,因为他不敢得罪也得罪不起小伙计身后的那位荐头。不得不留下小伙计专事温酒的职务来继续维持着他与荐头的这种“友好”关系,否则,也许会麻烦不断。掌柜只要想想这件事情就窝火,就烦心。他对小伙计又怎能有个好脸色?看看掌柜对荐头的情面态度,再看看他整天一副凶脸孔地对待小伙计的情形,掌柜不是分明就长着一双势利眼?这种伪善虚假的人际关系,哪有半点真诚可言?此为社会病态之三。
孔乙己只要到酒店来喝酒,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于是乎,取笑、嘲讽、奚落、揶揄、刻薄、挖苦等等就像暴风骤雨,像电闪雷鸣,铺天盖地朝向孔乙己猛烈袭来,将孔乙己的自尊颜面,人格尊严践踏蹂躏摧残殆尽。众目睽睽之下,孔乙己就如同被人剥光了衣服的小丑,尴尬难堪无地自容,于是众人就收获了阵阵的哈哈大笑——“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众人就这样一次再一次地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孔乙己内心的巨大痛苦之上。这种笑声的背后透露出的是残忍是残酷。这种情形如果不能得到彻底的遏制和改变,谁也不能断定那些围在孔乙己身边的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声也许就会在不久的将来转变成为愚昧无知麻木冷酷的笑声。撇开孔乙己自身存在的问题暂且不说,所有喝酒的人如此这般对待孔乙己,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人际关系表现。更有甚者,当孔乙己拖着被打折了残肢最后一次到酒店来喝酒时,掌柜和酒客仍旧一如既往地继续取笑孔乙己。其愚昧无知麻木冷酷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毫无怜悯同情之心,麻木冷漠甚至冷酷无情,毫无温情可言,世态炎凉之如此,这样的现实状况不得不令人思索,也许是这个社会的风气与道德良知出现了问题吧。此为社会病态之四。
孔乙己得不到成人世界的丝毫温暖,其灵魂内心的孤独寂寞可想而知。他渴望与人交流。在教酒店小伙计写茴香豆的“茴”字的过程中,他所表现出来的善良诚恳主动和热情,换来的却是小伙计的轻视和冷漠,不为小伙计所接受。小伙计凭什么瞧不起孔乙己,一个在掌柜眼里的“多余人”!很显然,他是受了众人的影响。一颗稚嫩纯洁的心灵被浸染被玷污了。此为社会病态之五。
孔乙己来到这个人世间,成为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物以稀为贵”的读书人是非常幸运的。但在追逐功名利禄的科举道路上却远远没有丁举人那么幸运,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功不成名不就穷困潦倒落魄不堪几乎沦落到了乞丐的境地。而且性格也变得扭曲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自视清高,自欺欺人。表面看起来似乎为“书”所害,其实质是被那个社会的科举教育制度所害。使得孔乙己的知识人生蜕变成为了社会多余人边缘人的角色。此为社会病态之六。
应该说是科举制度造就了读书人——当时的知识分子两种截然不同的知识人生。丁举人和孔乙己就是当时社会的读书人两种绝然不同命运的典型代表。读书人在科举制度的桎梏下,要么获取功名那无异于是一步登天到了天堂如“丁举人之流”,要么无缘功名终身贫困落魄那无异于是跌落进了地狱如“孔乙己之类”。前者转眼之间就成为了社会的统治者,淫威一方,变本加厉地攫取社会财富,任意欺压社会底层的黎民百姓;(当然也并不全是,如那些通过科举而成为统治者正能量作用于社会使得局部地区的民众受惠受益的)后者则在精神上思想上心灵上俱受打击折磨煎熬从而人格畸形性格扭曲竟然变成社会的多余人边缘化。生存在科举教育制度下的读书人对于所处的社会不能起到正能量的作用或是反作用于社会的负作用。请问这样的社会教育制度还有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吗?此为社会病态之七。
历史的发展让人们耳闻目睹并逐渐明白懂得,任何社会形态拥有众多知识分子群体毫无疑问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各个领域方方面面的开拓进取离不开知识分子这样的群体所起到的领军作用。尤其是在科技创新发展迅猛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团队所起的作用那是有目共睹无可替代不言而喻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谁都不能否认也否认不了的。而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描写当时社会现实中知识分子的不同命运其寓意恐怕远远不只是在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这一点上——即是说现实社会再也不能在科举制度下诞生像丁举人那样权倾一方,淫威百姓,心狠手辣,凶残至极的恶人,丁举人的知识人生就是罪恶人生;但也不能产生像孔乙己那样好喝懒做,自视清高,迂腐可笑,自欺欺人的社会多余人,孔乙己的知识人生就是悲剧人生。如果说鲁迅先生在《故乡》里着重于是在为中国农民的未来命运做前瞻性的考虑的话——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生活,那么拙笔倒是觉得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孔乙己》中则是着重于在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未来同样也在做前瞻性的考虑——知识分子要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怎样的社会坏境才能便于众多的知识人生作用于社会更多的的价值正能量实现。也就是说知识分子应当克服摒弃自身的那些弱点从而实现知识人生价值的社会最大化以及未来的社会至少应该是一个更适宜于知识分子生存与发展而具有良好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的这样一个社会。这不能不说是极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考量。鲁迅先生在小说中虽然没有明确呼吁:我们要善待读书人,(但小说讲述孔乙己这个读书人已经被一般社会糟蹋践踏蹂躏摧残得没有人样了其实也就包含着这一层意思)要重视知识人生的社会价值。(同样小说从侧面交代孔乙己被人打折了腿一事也绝对不是肯定那些通过科举阶梯爬升到统治阶层如像丁举人那样的知识人生反作用于社会的负面价值)但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借掌柜之口(符合掌柜的身份)多次重复“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一句话倒是颇令人深思,可谓意味深长。这一句话表面上看起来是表明了孔乙己可悲的知识人生价值。若是撕开“可悲”的外衣也许其中美好而有价值的东西就显露出来了。记得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猜度,既然孔乙己的知识人生是一个悲剧人生,那他的知识人生的整个悲剧价值也就是他的知识人生的价值,而这“十九个钱”就代表了他知识人生的全部价值。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十九个钱”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是会不断地增大升值空间的。(不是吗?“十九个钱”按当时物价上涨幅度,二十年后升值为四十八文(4:10=19:x)。一百多年过去了。若有人愿意替孔乙己还清这笔欠账,至少也得两百四十多文了——5x。)而且这十九个钱如果换写成阿拉伯数字就是“19”,粗略看起来与联用的符号“!?”不是颇有几分相似吗?它究竟隐含着什么寓意呢?这或许就是鲁迅先生极为含蓄地留白给我们的一个微型警示——但凡知识人生的价值永存于世,永远不灭!?这令人不由得联想到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所发出的那一声呐喊——“救救孩子”,读者不觉得这一“明”一“暗”(也来救救知识分子吧)是多么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