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154

[ 王水丽 文选 ]   

巧抓关键 有效教学

◇ 王水丽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语文课堂应从重视文本的整体解读开始,而课文的关键处则是整体解读的抓手。从不同的角度着眼,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关键处,以《开天辟地》(苏教版第七册第十二课)为例:
  关键一:人物形象——( )的盘古
  师: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生动的画面,你的头脑中浮现出( )的盘古?
  生:这是一个有神力的盘古。
  生:一个顶天立地的盘古。
  ……
  师:再读读课文,透过盘古的动作,这又是( )的盘古?
  解读:《开天辟地》是一个神话故事,也是一个人物故事。 教者把“()的盘古”作为关键,一读感知人物形象,二读由“表”及“里”感悟人物精神。
  关键二:总结句
  师:《开天辟地》主要讲了什么?用书中的一句话进行概括。
  生: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幻化成世间万物。
  师:什么是神力?
  生:神奇的力量。
  师:读一读课文,从书上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盘古的神力?
  (自读后交流)
  解读:《开天辟地》的结尾句概括了全文。以结句为关键,教师设置一个主问题“从书上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盘古的神力”展开教学。
  关键三:一个字——变
  一、 课前预热(播放《西游记》主题曲)
  《西游记》中的人物,你最佩服谁?你最想学孙悟空的什么本领?你想变什么?变就是孙悟空的神奇的本领。
  二、 抓住“变”理清脉络
  1. 课前谈到孙悟空最大的本领是七十二变。在这则神话故事中,“变”字出现了十三次,这神奇的“变”字成了神话的魅力所在。找一找,把这些带有“变”字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2. 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句子分别说了什么在变?
  是的,天地在变,盘古在变。其实,不光是这些句子在讲这两方面的“变”,整个故事也是围绕着两个“变”展开的。
  三、 细读“天地之变”感悟神奇
  四、 精读“盘古之变”感悟神勇
  五、 拓展“变”字体悟神话
  (出示《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的图片)
  师:这些神话故事也有着神奇的变化,女娲把泥巴变成了人,精卫变成了一只鸟,嫦娥由常人变成了神,后羿把九个太阳变成了一个。读一读,体会神奇的“变”。
  解读:“变”在文中共有十三处,教师由关键“变”入手,引导学生找出含有“变”的句子,一个“变”字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品味了盘古的神力、神勇。
  从理论上来讲,三则设计都是可行的。但从实践来看,最后以“变”为关键的课堂效果最好。这对我们不无启示:关键的设计要以学生为本,以文本为基。教者在确定关键时要把握两个“点”:
  要把握儿童的兴趣点。教者以专业的眼光发掘人物形象或总结句作为关键,虽然无可厚非,但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教者在牵着学生走,学生跟在后面,亦步亦趋。关键不是为教师的教服务的,而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我们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视角捕捉关键,把握儿童的兴趣点,因为教学只有在求知欲和兴趣得到激发的情境中,他们的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开发。且看最后一则设计,课前以学生喜爱的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作为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以“天地之变”“盘古之变”激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最后围绕关键“变”,引导学生读经典神话,让课堂内形成的阅读兴趣延伸到课外,达到了牵一“变”而动全身的效果。
  要突出文本的特点。从文体上说,这是一篇神话故事,在教材中也是第一次出现。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还会接触一些神话故事。这类文体的共同特征是:故事情节变化多端,内容充满了想象的张力。教者根据文本的特点,抓住“变”字,让孩子初步感受神话的美好与神奇,进而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热爱神话故事的种子。
  总之,只要我们牢记文本是一切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学生是一切教学的落脚点,用慧眼发掘关键。我们就能收获“一字穷理,定全课之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之经络”的精彩,提高课堂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巧抓关键 有效教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