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180

[ 沈怀军 文选 ]   

以“激发兴趣”为宗旨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 沈怀军

  “新课标”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量应达145万字,要求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其实完成阅读总量不仅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而且也能满足学生乐读、爱读的内在需求,阅读使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社会,产生更多的感悟,积累更多的知识,他们的人生就能得到充实。为达此目的,我们总结长期实践经验,提出了以“激发兴趣”为宗旨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一、 诱读
  小学生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渴求了解世界,而书籍正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小学生看书往往是出于兴趣和好奇心,所以在学生未读书以前,要把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上,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性。
  1. 书籍评价激趣。许多经典著作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特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不妨给学生介绍一些名人对这些著作的评价,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评价《一千零一夜》一书时,有人说:“它是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中一株永远艳丽多彩的奇葩!”高尔基说:“它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英国学者基布说:“它在世界文学史上获得了永恒的声誉。”
  老师告诉学生,这些话评价的都是同一本书,猜猜看,哪本书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这是一部声誉很高的经典之作,是值得期待的精神大餐,必然想先睹为快。
  2. 歌曲导入激趣。音乐与文学自古以来有着不解之缘,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一些经典著作改编为影视剧、动画片,片中插曲的旋律学生早已耳熟能“唱”。还有一些文章与学生熟知的歌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阅读前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拉近与书的距离,激起阅读的兴趣。如介绍《西游记》时,播放《敢问路在何方》或《白龙马》;介绍《水浒传》时,播放《好汉歌》;介绍《明公主长大的童年》时播放《童年》……
  3. 借助故事激趣。小学生是最爱听故事的,一听说讲故事个个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静静地听。讲故事后,不失时机地推荐课外书,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教学《狐狸列那的故事》时,可以这样设计:小朋友,你们爱听故事吗?知道狐狸的哪些故事呢?(学生讲故事)这些故事中,狐狸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老师再给小朋友讲个狐狸列那的故事,你觉得列那是个怎样的狐狸?(老师讲故事)想要更多地了解它,就去看看《狐狸列那的故事》吧!精彩的故事先声夺人,诱导学生阅读。
  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还可以在讲故事时设置悬念,或讲头留尾,或讲果留因,或中间留白,吊起学生阅读的“胃口”,诱导他们去读书。如阅读《广告的艺术》主题单元时,教师课始就讲述在一家商店门口摆着两个广告牌,一个写着“专营假货”,一个写着“货真价实”,这不是矛盾吗?学生迫不及待地读起了《广告的艺术》。
  4. 以联想的方式激趣。教学《大海呀,故乡》时,引导学生想一想“你知道的大海是什么样的?”于是“威风凛凛的海龙王,富丽堂皇的水晶宫,善良可爱的美人鱼,耀武扬威的虾兵蟹将”等童话故事中的神话形象在孩子脑中喷涌而出,“蔚蓝色的,无边无际的,有时波浪滔天,有时又风平浪静的。”孩子看见过的大海又呈现在眼前。自然,孩子们也急切地想知道作者笔下的大海是什么样的。
  5. 以游戏方式激趣。这是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书籍已有一定信息储备的情况下的激趣方式,既可让“先知者”成为他人赶超的对象,又可调动“先知者”进一步阅读的积极性。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著作改编为影视剧反复播出,学生并不陌生,可采用“对号入座”或“竞猜抢答”的游戏激趣。
  出示:对号入座(《水浒传》)
  行者吴用
  及时雨武松
  智多星林冲
  豹子头宋江
  出示:竞猜抢答(《三国演义》)
  “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是谁说的?
  A. 孙权B. 曹操C. 董卓
  桃园三结义的三兄弟是谁?
  A. 刘备、关羽、张飞B. 刘备、诸葛亮、关羽C. 赵云、关羽、张飞
  二、 乐读
  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他们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以指导他们深入阅读,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1. 含情诵读。文学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阅读时要进入文章中,仿佛自己就是书中人物,对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的最佳状态。学生课外阅读时,大多是默读,因而对于文中的精彩句段,来不及咀嚼记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来一次“精彩回放”,使眼、口、脑、耳等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和文辞美;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集体诵读;可以配乐朗读,也可以表演朗读。总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作品蕴含的情感真正表达出来。
  2. 创作表演。这是儿童乐于接受的一种阅读形式。科普类文章在理解的基础上,一边操作,一边解说;叙事性较强的文章改编成剧本表演出来;优美的写景文章用画笔呈现出来……形式不拘,可以一人唱独角,也可以多人合作,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更愿意去进行阅读活动。
  如阅读了《拥抱春天》后,爱唱歌的同学唱起了《春天在哪里》,会画画的同学画了一幅《春天的美景》,爱写作的同学诞生了《春雨》《春天来了》《早春》《留住春的脚步》等一系列佳作。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都体现了学生可贵的读书热情。
  3. 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读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它跟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使他们喜爱上阅读。如阅读《我正在长大》主题单元的选文《上学啦》《蜗牛上学》时,可以问小朋友“你们第一天上学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迟到?”了解学生第一天上学的情况,选择他们生活中的趣事,编成几个小故事指导学生阅读。
  4. 制作书卡。在课外阅读中指导学生制作书卡,内容上可以抒发阅读感受,可以摘录好词佳句,可以概括主要内容,形式可以是文字,可以是绘画。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特长,制作出了各不相同的书卡,充分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5. 评比激励。心理学显示:小学生读书热情易激发,但不稳定、不持久。因此,可开展“优秀读书卡评比” “复述故事比赛”“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宣传、表扬课外阅读的先进人物,增进学生间的交流,指明努力方向,促进共同提高,能有效地巩固学生的阅读热情。
  三、 复读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小学生往往会 “虎头蛇尾”,或产生“读过一遍,不需再读”的心理,因此对于精美读物,我们要激发学生复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1. 教师“现身说法”。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的评价,学生一般认为“性格软弱,善恶不分”,教师生动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我认为唐僧是个诗人。看,取经路上,写下了许多诗篇。(出示诗句佐证自己的观点)唐僧还是杰出的领导人。无论孙悟空还是猪八戒、沙和尚,都有着非凡的本领,却被唐僧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和尚管理得服服帖帖。”(举例)
  再如阅读《水浒传》黑旋风李逵的有关段落后,教师说:“同学们都认为李逵天不怕、地不怕,敢扯朝廷诏书,敢骂朝廷钦差,敢杀贪官污吏。老师却发现他怕一个人,那就是神行太保戴宗,有话为证,(出示两句话)瞧,李逵称戴宗为好爷爷、亲爷,李逵为什么怕戴宗怕到如此地步呢?赶快去读《水浒传》中戴宗作法治李逵的故事吧!”
  教师这些观点让学生耳目一新,使之产生“我要再读一读”的动机,激起他们复读的欲望。
  2. 学生“畅所欲言”。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对于同一部作品,学生会因为年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等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解读,教师要搭建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让他们的思想得到碰撞,感悟得以深入,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如阅读《三国演义》时,对周瑜、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曹操、孙权等人物的看法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部分同学认为曹操心胸狭窄、骄傲自负,是小人,是奸雄,一部分同学却认为曹操满腹才情,慧眼识英雄,是诗人,是军事家;大部分同学认为关羽忠于汉室重情义,一部分认为关羽敌我不分,不讲原则……于是教师组织了一场“辩论”,让学生畅所欲言,既肯定了学生的独特见解,又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评价人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对人物有了新的感受,产生了新的阅读需求。
  当然,开展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非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学生贪玩好动,不可能立刻出现读书如“饥饿人扑在面包上”的贪婪状态,必须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课外阅读的乐趣,真正让读书成为习惯和生命的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桃园小学]

以“激发兴趣”为宗旨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