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427895

[ 叶乃初 文选 ]   

看一代伟人的天下情怀

◇ 叶乃初

如若说到毛泽东的天下情怀,那就得从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说起。毛泽东从小就志存高远,具有胸怀天下的宏伟抱负。还在省立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期间,他就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之后,从上海建党到安源罢工,从农运讲习所到挥师井冈山,从五次反围剿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抗战胜利到三大战役完胜解放全中国……所有这一切,都源于毛泽东的“天下情怀”。而天下情怀的背后则是毛泽东的天下担当、天下责任、天下胸襟、天下境界,也有毛泽东对天下大势的正确把握和非凡驾驭的雄才大略。毛泽东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天下情怀是同他的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相结合的。毛泽东与他的老一辈优秀集体成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中国先贤圣哲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文化理念乃是毛泽东的天下情怀所秉承的文化根基,文化基因。深受其滋润和影响的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为现代中国的天下民众谋出路 ,创幸福,直至让“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是其建立的巨大历史功绩与贡献,前无古人,举世公认

分别入选初高中语文教材的毛泽东的词两首《沁园春 雪》和《沁园春 长沙》,大气磅礴,气势非凡,意境壮阔,雄浑壮丽,激情豪迈,文采飞扬。从中不难看出伟人毛泽东之天下情怀,令世人无限崇敬无比折服并深切缅怀     

词两首两个时间节点。毛泽东于1925年写下《沁园春 长沙》,时年32岁,正值“风华正茂”“书生意气”,英姿勃发,“挥斥方遒”之年华。面对大千世界“万类霜天竞自由”大自然之深秋美景,毛泽东不是沉湎陶醉于其中,而是心生万端惆怅之思绪,为天下民众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进而发出了洪钟大吕般天问之声——“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振聋发聩,撼人心魄。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天问”,问出了“忧乐天下”之古仁人胸怀,问出了己任天下之政治抱负,问出了襟怀天下之崇高境界,问出了担当天下之气魄胆量,更问出了有为天下之豪情壮志。这是毛泽东之天下情怀集束聚焦式呈现。

而于1936年写下《沁园春 雪》之时,毛泽东时年43岁,正值人生盛壮之年,宏图天下大展之时。毛泽东伫立北国雪原之上,放眼“北国风光”,雄视天下,发出了“指点江山”的庄严宣告——“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气吞,声彻环宇。展现了毛泽东以及他所带领的优秀领导集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神州乾坤显身手,自信豪迈于天下,誓将“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开辟一片崭新天地,创建一个由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那种英雄品格英雄气魄英雄形象。

毛泽东从“独立寒秋”的“橘子洲头”到“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的北国,绘制“湘江秋景”,延伸扩展到描绘“北国风光”,移视地域,透过天下美好景象的形象展示,彰显了毛泽东的天下视野日渐壮阔,天下情怀日臻完美。

毛泽东从对当年那些占据一方天地据为己有之“万户侯”们的极端鄙视——视他们如粪土,到对历史上那些建功立业于天下之英雄人物的正确评价——视他们为风流人物虽略有缺憾,即可以看出毛泽东之天下情怀中不同凡响的价值取向——那就是在天下英雄的基础之上所平添的一种境界,一种责任。项羽是英雄,但他的境界定格在“不能锦衣夜行”之上;梁山好汉是英雄,但他们的境界定格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之上;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不愧为赫赫有名之天下英雄,但他们的境界却也只是定格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上,且高高凌驾于天下黎民百姓之上。然而毛泽东的天下情怀所属之境界和责任,则是追求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追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则是踏踏实实地在为现代中国最为广大的天下民众创幸福谋福祉。是词篇中“俱往矣”之“风流人物”所无可比拟亦无法可比拟的。

在词人毛泽东的心目中,“数风流人物”者“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励精图治,奋发作为,“直挂云帆济沧海”。而当回首“还看今朝”之天下时,那竟然应该是怎样的天下奇观?毛泽东在词篇中予以了“无限风光”的描绘展示。那就是“须晴日”后的盛世中国最美的天下景象——“江山如此多娇”:“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那就是“须晴日”后的盛世中国最美的天下画卷——“天下为公”“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如今不愧为毛泽东后来之继承者的精英们——中国当今天下最为核心最为杰出的领导集体以及其所带领之下的数千万党员先锋之优秀群体已将毛泽东的天下情怀共同凝聚绘制成为复兴伟大中华民族,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下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梦”——中国天下的人民之梦,人民天下的中国之梦!

看一代伟人的天下情怀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