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农村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农村拥有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因此,农村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开发出适合农村小学的课程资源,来弥补农村教学条件的不足,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值得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研究的课题。
我校地处江南水乡,鱼米之地,物产丰富,这为我们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实践中尽可能做实做细,带领孩子走出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中实践、探索、体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充分提高。
一、 感受自然风光
卢梭曾经说过:“只有把儿童带进大自然,才能避免社会给他们带来不良影响。”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让大自然这个广阔天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资源。
1. 家乡的风景名胜。素有“江南胜地”美誉的高淳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境内山青水秀、风光旖旎。瑶池生态之旅,有“四季瓜果香,把酒话桑麻”的农家风情,“十里荷花香”的迎湖桃源,“龟游莲叶上,鸟入芦花里”的石臼湖……这些美景都值得我们带领学生去看一看,写一写。在进行“话家乡”实践活动时,学生拍摄优美风景,写游览日记,将家乡的美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适时补充上一些历史典故、古人诗词等,让学生不仅了解到家乡的自然美,也感受到它的丰厚的历史底蕴,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田园风光。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成长的摇篮。春的烂漫,夏的碧绿,秋的金黄,冬的雪白……“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城里孩子所享受不到的美景。
我在班上曾组织过“走进春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当春天到来之际,组织学生去野外踏青,欣赏桃花和紫荆花的浪漫,感受金黄油菜花的美丽。在操场上放风筝,到草丛中逮蚂蚱,去小河边漫步……活动形式丰富,学生有的收集与春天有关的成语、诗词等,有的绘出春天的绚烂,有的歌唱春天的旋律,有的写出春天的多彩……
大自然是农村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他们生活的乐园,在大自然中活动、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们从这里获取知识,开启智慧,享受人生。
二、 进行生活体验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应来自生活,改进生活,为提高生活服务。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农村孩子的生活有着城市孩子无可比拟的丰富,因此,我们应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实践生活,提高语文素养。
1. 体验农活艰辛。农活也是我们农村小学特有的教育资源。利用节假日,农村孩子可以跟着家人到田间地头去亲身体验,锄锄草、种种菜、施施肥,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有了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有了这种体验,学生的习作不再无米可炊,无事可言。春天,孩子们可以帮大人采茶叶,体会采茶的辛苦。我班的一位孩子作文中写道:“来到茶园,看到有许多人在采茶,还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我觉得采茶是件蛮轻松的事。于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采了起来。刚开始,还觉得挺有趣。渐渐地,感觉手也酸了,腰也快直不起来了,真的好累呀……”还可以让孩子养蚕,观察蚕的生长变化,写写观察日记。一位二年级孩子在日记中写道:“看着蚕宝宝一天天长大,我别提多高兴了。但是今天我回家,发现我的蚕宝宝死了一条,我很伤心。后来听奶奶说,蚕宝宝被蚊子叮了才会死的。”在体验过程中,孩子不仅掌握了农活的知识,也从中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与艰辛,还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真是“一箭三雕”。
另外,还要抓住孩子的心理,选择他们爱参加的活动,不断培养他们的兴趣,进一步体验生活。如有的孩子喜欢小动物,农村的许多家庭就养有鸡、鸭、猫、狗等,可根据孩子兴趣,让孩子选择喜欢的小动物去喂养,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写观察日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养殖知识,养成热爱动物的品质,还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2. 体验民风民俗。高淳历史悠久,民俗文化源远流长。高淳人民素以勤劳勇敢、淳朴善良而著称。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俗文化。高淳的风俗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祭祀习俗等等。
例如时令习俗,高淳人最为重视的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里一些耐人寻味的风俗习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学完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春联》与《元日》之后,我设计了“家乡的春节习俗”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兴趣很浓,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从贺年食品、饮食言行、庆祝活动等了解家乡过年的习俗,较为典型的有贴春联、吃团圆饭、拜年、舞龙、舞狮、跳马灯……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对课文《春联》《元日》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感受到了节日背后的文化,对家乡的春节习俗的内涵也有了深刻认识,了解了文化的传承也有时空的差异。
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谚语、歇后语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学习“读读背背”时,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地向长辈请教,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
此外,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会使学生的习作富有“农味”,具有个性特征和乡土色彩,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孩子们收集了不少家乡歇后语:“乌龟吃大麦——糟蹋粮食”“绣花枕头——包稻草”。谚语:“稻上场,麦进仓,黄豆挑在肩头上。”“麦沟开得好,增产就牢靠。”语文活动课上开展这方面的专题活动,并且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语言运用到习作中去。
3. 了解家乡的物产。高淳地处江南,特产丰富。其中比较有名的特产有羽毛扇、手工布鞋、固城湖螃蟹、茶叶等。
高淳的螃蟹节远近闻名,当螃蟹节来临之际,组织学生开展“家乡的螃蟹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采访蟹农,了解螃蟹养殖的知识;通过查阅资料,懂得了吃螃蟹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上汇报课时,有的学生通过观察,画出了形象逼真的螃蟹;有的为螃蟹的推销设计出精美的广告词;有的通过品尝,写出了螃蟹的美味;还有的编排出精美的小报……
通过活动,学生了解家乡特色文化,感受到家乡的物产丰富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为自己是高淳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语文学习也同样如此,让学生跳出语文学语文,让语文融入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活动来滋养语文、丰富语文、拓展语文。让学生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感受自然、体验生活、学用语文,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① 南京市少先队工作学会:《体育教育》。
② 高淳县文化局:《话说高淳》。
③ 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
④ 钱祖宏:《语文教师:我们到底怎么了》,《江苏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淳县漆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