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204

[ 孙金华 文选 ]   

让范文内化成学生语言

◇ 孙金华

  小学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语句,如何让范文的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笔者设计了一些练习,让学生活学活用课文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生动语言。
  1. 移用:如教学国标本苏教版第十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文中“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这句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动作模仿、情感体验的方式品味“轻抚”一词使用的精妙,再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练习说话,将这一词语移用到别的情境中去:“柔和的春风轻抚着……” “蓝蓝的海水轻抚着……”“老师温暖的手轻抚着……”。这样将品味词语与运用词语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感悟与表达能力。
  2. 改换:如本校一位教师教学国标本苏教版第十册《爱如茉莉》时,根据文本“细节处处见真情”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文本语言,编成了爱的小诗——“爱是一碗热腾腾的饺子”“爱是紧握着的双手”“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同样的题材,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合理的创造性表述,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主动内化语言的积极性。
  3. 创编:如国标本苏教版第十册《望月》一课,小外甥很会幻想,他把月亮想象成了“天的眼睛”。教学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画出描写小外甥想象的语句,然后把这些散落在文本中的文字串联起来:“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它喜欢看我们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学生读着这诗化的语言,得到了情和理的享受,模仿创编的意愿非常强烈:“月亮像什么?/像蒙着面纱的少女/开始/她非常怕羞/只露出细又弯的眉毛/渐渐的/她胆大了/悄悄把面纱往下拉/露出圆圆的/甜甜的笑脸。”国标版的很多课文语言特别优美,教师可对其进行创造性改编,当这些语言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对他们则是一种强烈的美感震撼,并能迅速转化为创编的热情,在这种积极的消化吸收、积累运用中,语言变“活”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洋河实验小学]

让范文内化成学生语言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