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篇篇优秀,字字珠玑,是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的很好范例。课堂教学中,依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仿写训练,是促使语言由积累过渡到内化、由吸收转化为表达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言与思维共同发展的有效策略。而要仿写训练扎扎实实,我认为要以“仿体”为核心,在“读懂”的同时进行“反刍” “盘活”的训练。
一、 巧用比较,读懂仿体
仿写首先要让学生读懂“仿体”,即要模仿的语言本体(构成上有特色、意境上有韵味的好词、佳句、片段)。既要读懂“形”,又要读出“神”。 “形”即语言的组成结构、表达形式,包括语法、修辞等;“神”即语言本身所蕴含的隐性内容,包括寓意、哲理、情感、事物的特点等。只有做到“形”清晰了,才会有“神”的活现。运用“比较法”简单而有效,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积极思维。教学中对仿体通常可以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换一换、改一改”的方式,在比较中学习语言,感知表达形式,感受表达效果,体悟表达意蕴,做到“形”“神”兼得。
在《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A句)教学时老师先问: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儿?通过交流讨论,学生指出句中“我的母亲”反复出现了三次,而且均后置。老师于是出示:“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B句)让学生通过品读比较两种不同句式的用法和修辞效果。以下是具体教学实录:
师:大家一定看过电影,还记得电影中的慢镜头吗?比较一下,这两句话哪句话使你有慢镜头的感觉?(学生通过品读,体会到A句有一种电影慢镜头的感觉)
师:那就让我们慢慢地拉近镜头,仔细观察,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背?
生:弯曲的背,瘦骨嶙峋的背……
师:在我们记忆中,母亲的背曾是什么样的?
生:结实的,高大的……
师:闭上眼睛继续想象,你看到了母亲一张怎样的脸?
生:憔悴的脸,布满皱纹的脸……
师:我的母亲曾经拥有什么样的脸?
生:光洁的脸,红润的脸……
师:随着镜头的推移,你现在又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
生:疲惫的眼睛,布满血丝的眼睛……
师:记忆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眼睛?
生:清澈的眼睛,炯炯有神的眼睛……
师:母亲啊,你曾经挺直的背到哪里去了?你曾经光洁的面容哪里去了?你曾经水灵灵的眼睛又哪里去了?
生:艰难的岁月消磨了,忙碌的工作吞没了……
师:是啊,在这“震耳欲聋”的噪声中消磨了,吞没了。可是,为了生活,为了挣钱,我的母亲,她——
生:(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我的母亲。”
师:闭上眼睛,再慢慢地、仔细地、真真切切地看一看我们的母亲——
生:(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我的母亲。”
师:看到母亲瘦成这样,看到母亲憔悴成这样,“我”能不“鼻子一酸”吗?所以,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个句子能少吗?(生:不能!)这三个“我的母亲”的位置能放到前面吗?(生:不能!)
老师在引导学生读懂“A句”这一仿体时,“调一调”的比较法可谓运用娴熟。比较品读中深化了对独特之“形”的认识:作为本句主语的“我的母亲”,本只需出现一次却连续出现了三次,本应放在前面却放在后面说出来;比较品读中丰富了对独特之“神”的体察:三个“我的母亲”的连续后置,让母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那一份辛劳、那一份不易,像一个个慢镜头、一幅幅画面深深地印在了学生心中,儿子心中的那份惊讶、疑惑、心酸、慨叹之情也在学生心中激荡、回旋。教学中,对于“形”的特点依据学生的自读思考或句子的比较较易掌握,关键还是要在品读比较中,通过移情想象、咀嚼品味、感情诵读等手段引导学生体悟“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从而感悟语言表达形式背后所传达的情感、意蕴,做到知“形”悟“神”。
二、 切合语境,反刍仿体
反刍是指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牛吃草就是一种反刍现象。学生学习仿写我认为也要经历一个反刍过程,即对读懂的仿体(此时的仿体在学生心中还只是半消化状态)再次咀嚼,凭借仿体进行模仿式迁移训练。而全面消化仿体进行仿写最有效的策略之一是切合文本语境、展开合理联想,追寻仿体与仿句在形式与意蕴上的最近关联点、最佳契合点。借用文本内容、利用文本空白处、深化文本主旨处进行仿写是切合语境、反刍仿体的三种有效手段。
《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有个新颖独特的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引导学生知形悟神——发现句子表达形式、感悟语言内涵和美感的基础上,借用本段在内容、意蕴上相似相关的下文:“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让学生模仿这一句式写话,学生写得精彩纷呈。 如:“秋天把金黄色给了稻田,金黄色的稻谷像一串串珠宝,摇啊摇啊,摇来了丰收的喜悦。”“秋天把橘红色给了橘子,金黄的橘子像一盏盏灯笼,照啊照啊,映出了农民的笑脸。”
这样的仿写训练匠心独运,它以典型句式为依托,以课文语言为材料,学生始终置身于文本营造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的仿有所依、神有所托,减少了“貌合神离”现象出现的机率。这种基于文本语境的仿写训练,既降低了学生的仿写难度,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促进了他们对准确词语、精确句式的积累和内化。
又如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后,鼓励学生将课文中描写作物自由自在的段落背诵下来,并模仿这样的特殊表达方式:“……愿意……就……;想……就……”写一写“我”在园子里的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这样的训练,把学习与仿写置于同一文本语境,既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特殊句式、特殊表达方式的借鉴能力,又在仿写中进一步加深对“自由、快乐、幸福”这一主旨的体会,促进了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
三、 强化体验,盘活仿体
仿写要讲究实效,就需要贴近学生,把学生引向自身、引向生活。即要从文本内走向文本外,从文本内的一景一物一事一情走向学生生活中的一景一物一事一情,在对学生生活体验的激活、调用、再现中有层次有坡度地进行体验式创新训练。训练中追寻仿体、仿句与生活(阅读体验、生活经历、生活情境)的衔接,让仿体在生活中盘活,仿句在体验中生成,创造源于仿体又不同于仿体的意念想象、言语内容。
《小露珠》一课中有两个句子:“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分别运用了“越来越……”这个句式来形容事物特点。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个表达形式,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先请一位学生站起来读一段话,让其他学生听他每次读有什么不同。再让学生将发现到的变化用“越来越……”这个句式串联起来:“这位同学的朗读越来越流利,越来越有感情,越来越有自信了……”最后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变化:“我练习书法的时间越来越长,字就写得越来越漂亮”;“我学习越来越用功,成绩也就越来越好” ……
仿写并不只是简单的模仿,而应是一种在模仿基础上的创新。通过训练,让仿体不再是书上的词汇或句式,而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工具,这才是真正的仿写,才是真正的发展。上述案例就体现了这一目标,在情境的创设、变化的体验、经历的激活中,循序渐进,既丰富了内容,丰富了语言,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练塘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