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156

[ 刘梦晓 文选 ]   

《我的叔叔于勒》美点寻踪

◇ 刘梦晓

  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的前期作品,小说展示了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写作手法巧妙娴熟。让我们现循着小说平凡的故事和质朴的语言,去玩味、揣摩其中的几个美点。
  一、 环境点染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只有寥寥数笔,但渲染得恰到好处,有景情映照之妙。
  在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去哲尔赛岛旅行的时候有一处写景句子: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大海静谧而安详,就像菲利普夫妇潜藏在心底的喜悦,溢于言表,心中充满了对于勒的向往,因为发了财的于勒会带给他们全新的生活,全新的生活像大理石般的大海一样令人神往。内心自然多了很多愉悦和欢快,还有满足了虚荣和欲望后的得意。
  在返回时又有一处: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大海阴沉而凝重,暗示了菲利普夫妇失望、愁郁的心情。偶遇衣着褴褛、生活落魄的于勒不啻一个晴天霹雳,使他们惊魂未定而又要故作平静。菲利普夫妇从虚幻的幸福中一下跌入了现实的冰窟窿,内心的绝望和愤怒达到了极点,但又无处宣泄,只能在心中诅咒着该死的于勒。
  这两处景物描写的对象都是海面,但很明显前后展示出来的特点截然不同。这里景物的变化正好照应了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形成景情映照之美,让读者能更好地领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
  二、 称呼三变
  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有很多,可谓五花八门,稍作整理前后共有三组:
  
  一开始,于勒挥霍尽了自己的遗产,又侵占了菲利普夫妇的钱,立刻成为全家人眼中的魔鬼和累赘,被打发到美洲去淘金。于勒在菲利普夫妇眼中由之前的亲兄弟变成了坏蛋和流氓,菲利普夫妇唯钱是瞻的市侩形象也就展露无遗了。
  不久,于勒就在美洲发财了,还写来了信,信中说愿意赔偿损失并愿意多给一些钱。于勒在家中的地位立马由之前的倒霉蛋变成了全家唯一的救命稻草,来信还成了家里的“福音书”。于是,菲利普夫妇朝思暮想,眼巴巴盼望于勒归来。本来拮据的生活终于有了盼头,本来嫁不出去的女儿也有了夫婿。
  在全家满怀希望前往哲尔赛岛的轮船上,意外碰到了破产的于勒。彩色的希望泡泡破灭,菲利普夫妇的态度急剧转变,于勒由福星再次成为眼中钉。
  于勒的身世浮沉和菲利普夫妇的态度遥相呼应,称呼的变与不变都紧扣一个“钱”字,是以于勒手中“钱”的多少为依据的,在菲利普夫妇的眼中“钱”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金钱成了资产阶级衡量人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和是非标准。这种畸形扭曲的金钱观、价值观通过对于勒称呼的前后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称呼三变淡漠了对人的爱和同情,使那个社会的菲利普夫妇们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
  三、 人性对比
  小说是通过一个特殊人物——“我”的视角来展开铺叙的,包括题目的拟定也是以少年若瑟夫的口吻。莫泊桑在成人世界的冷漠自私中,特意由小若瑟夫带来了一线亮光,作者把美的心灵寄托在年幼一代的身上,也就是把希望与未来寄予纯洁的人际关系上。
  涉世未深的“我”以少年的眼光环视周围的人,对于叔叔于勒仍不乏温情和亲情。
  面对衣衫褴褛、穷苦困顿的叔叔时,“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对于叔叔的遭遇,“我”深表同情,后来“我”给了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在“我”朴素自然的世界中,还有一方未曾被铜臭污染了的纯洁天地,还有道义,还有亲情,还有人与人之间最为宝贵的东西。
  菲利普夫妇从钱眼里看世界。对于落难的于勒唯恐避之而不及,像甩掉瘟神一样。当确定是于勒无误后,克拉丽丝当即暴怒起来以至破口大骂。对于于勒的不幸遭遇,他们给予的不是同情、关怀,首先想到的是自身的防御,防备流氓于勒再来损害自己。一副绝情绝义、自私自利的拜金嘴脸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当盘查“我”支付给潦倒的亲叔叔小费时,母亲吓了一跳,骂“我”简直疯了。这是一个金钱至上、人性被扭曲和破坏的丑陋世界。
  从若瑟夫的身上我们看到是未曾泯灭的亲情,菲利普夫妇、两个女婿身上则是贪婪的拜金主义,少年的纯洁与成人的势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的叔叔于勒》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真实的19 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无论是简洁明快的语言,还是深刻的人性剖析,或者是高超的艺术手法,都值得仔细玩味揣摩。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新桥中学]

《我的叔叔于勒》美点寻踪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