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158

[ 吴菊萍 文选 ]   

我这样教《渔父》

◇ 吴菊萍

  师:余秋雨说过,屈原是中国文人精神品德的两座高峰之一。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的《渔父》恰巧给我们提供了再次攀登这座高峰的机会。文中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虽然很简单,却表现了屈原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世界。下面我们就通过投影上的题目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投影:在下面横线处填上一个修饰语(一个字、词或短语),表达出说话者的内心情感。
  1节中渔父见而问之曰
  屈原曰
  2节中渔父曰
  3节中屈原曰
  4节中渔父乃歌曰
  师:大家可以自行边读边填边体味。(学生自行朗读)
  生1:“问之”前填“疑惑”。渔夫很奇怪,作为三闾大夫,屈原为什么不是在朝内辅佐君王,反而沦落到“颜色憔悴、面容枯槁”的地步。
  生2:我觉得还可以填“好奇、奇怪”,理由和刚才同学一样。
  师:好的,你能给我们读出“疑惑”或者“好奇”的语气来吗?
  (生2读,重音落在“何故”两字上,突出渔父心中的疑问)
  生3:第1节“屈原曰”前应填“愤慨”。因为屈原想到自己曾经“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而今却受小人陷害,被国君疏远,受流放之苦,所以很“愤慨”。
  生4:我同意他的观点,但是我要完善他的回答。屈原愤慨的主要原因不在于“自己身受流放之苦”,更多的是为楚国担忧,因为当时楚国朝廷佞臣充斥,加上楚国的君主昏愦无能,所以我认为屈原愤慨的是由于小人当道,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挥洒。(很多同学在下面点头)
  师:说得很好。你愿意给我们示范朗读这一句吗?
  (生4读,但没有读出“愤慨”的效果)
  师:有同学在下面摇头,看来你没有读出自己想要的那种效果。既然在这里大家都赞同“愤慨”,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读出这种味道来呢?(见同学没有反应)这样,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我很轻声地问“你在干什么”,这只是普通的询问;如果我这样讲,把重音放在“干什么”上面,意味着什么?(生全体:质问,生气了)
  师:我们应该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面?(生全体:“独”)
  师:非常好。这个“独”字不仅可以看出屈原的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与前面的“举世”“众人”形成对比,还能看出屈原深藏在心的孤独,没有人理解他。(全班齐读“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生5:我觉得这里还可以填“伤感”。因为我们在《离骚》中学过“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也就是说屈原是内外兼修,而且他还表明愿意给国君做领路人,“来吾道夫先路”,最后却落得了流放的下场,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所以很“伤感”,正好,也可以跟您刚才讲的屈原“孤独”连起来。
  师:能联系学过的课文,还懂得从老师讲的内容上去迁移,值得大家学习。
  生6:老师,我填的是“无奈”,因为从屈原讲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屈原其实也意识到自己已没有机会再去拯救楚国,心中放不下自己的国家,个人的力量又很渺小,所以很无奈。
  师:这个理解有深度。屈原曾经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有九年之久,远离故国,又无职位,无法左右国家命运,只能无奈地感慨。
  生7:第2节中“渔父曰”应填“淡然”。因为从渔父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不赞同屈原观点的。上面屈原回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时是比较激动的,所以我在这里就找了一个意思相反的词语。
  师:哪句话能看出渔父的观点?
  生7:“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誧其糟而歠其醴?”
  师: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7:就是告诉屈原不要“特立独行”,要跟众人都一样,要随波逐流。
  生8:我觉得不仅仅是劝屈原要随波逐流,还让他起带头作用。“扬其波”的意思是把波浪给搅动起来,也就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师:文中还有能代表渔父观点的句子吗?
  生9:第4小节“沧浪歌”也是的。水清时,你就洗头缨,水浊时,你就洗脚。渔父也是在告诉屈原,做人不要固执,不要“凝滞于物”,要同流合污。
  (有同学露出疑惑的表情)
  师:下面有的同学不是很理解,你能说详细一点吗?
  生9:其实,在预习时我也不怎么理解这首歌,后来我就去网上查了一些资料,才明白这里其实用了比喻的手法。“清”和“浊”都是喻指社会的清明与黑暗,社会风气清明时你也清醒些,社会黑暗时你就糊涂些,说白了,也就是告诉屈原要懂得随着外界的变化适时地改变自己,要顺应潮流。我趁机把第4小节中的那一道题目也做完吧,这里可填渔父“豁达”或者“淡泊”地说。(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不仅回答精彩,而且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善假于物也”。当然,这也直接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任务:谁能读出渔父的这种“淡然与豁达”之气呢?(2生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师:这里是渔父与屈原观点相左时的一声感叹,大家思考渔父是哪一类人物的代表?他们顺应外物,对待外界不愠不怒,“渔樵于江渚之上”。
  (生轻声说:“隐士”)
  师:对,这是隐士的代表。他淡然的几句话,让人回味无穷,如何读能营造出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氛围呢?
  (讨论明确:“兮”字后应拉长声音,带有悠远的韵味与意境。生个体再读,有提高;教师示范朗读)
  师:我们一起把渔父的两段话朗读一遍,注意读出渔父的语气与口吻。
  师:说到底,渔父想劝屈原——注意要求:1. 用文中一个能体现渔父观点的短语填空。2. 翻译这个短语。
  生(齐):与世推移。(板书:渔父:与世推移,生翻译短语时露出为难之色)
  师:我知道,大家的问题主要是“推移”两个字。我们可以运用文言文翻译时的“组词法”,即将单音节组成双音节,“推”组成“推动”,“移”组成“转移、转变”,两个词语连起来即“转变、变化”,现在我们所说的“移风易俗”用的就是这个义项。这里,渔父是在劝导屈原要懂得“和外界一起变化,同流合污”。
  师:我们就剩下第3节一处横线没有填空了,借此机会完成这个任务。
  生10:我觉得这里应该填“义正词严”。因为屈原是绝对不会同意渔父的观点的,他用第三节这段话批评渔父。
  生11:我在这一处填的是“意气慷慨”, 这一小节实际上是屈原在表明自己的心志:我是绝对不会向外界妥协的,我一定会坚持真理,拒绝与世推移。
  师:能给我们示范朗读一下吗?(生11读,一遍就到位)
  师:刚才他们两人的观点都有道理。看来这段话我们要好好地研读,这是屈原在心底呐喊呢。(投影:安能以身之察察,……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师:这两句话中的四个“之”用法都一样吗?
  生12:前面三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最后一个是“结构助词‘的’”。
  生13:前面两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后面两个是“结构助词‘的’”。
  师:看来我们的争议落在了“皓皓之白”中,“皓”是什么词性?“白”是什么词性?我们回想一下“定语后置”的形式。(最后得出同意生12的观点)
  (请同学拿出笔和草稿纸,翻译这段话,并让同学互相批改,最后,派一名同学正确翻译这段话)
  师:从语气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是反问句,如果改成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
  师:我们请两个同学分别读反问句和陈述句,其他同学注意比较。
  (两个人对比读了之后,效果非常明显,大家都能感受到反问句能够加强语气,增强效果)
  生14:反问句能够强烈地表达出屈原坚决的态度,自己就是牺牲生命,也不愿与世同流合污,加强了语气。
  师:很好。我在上课开始的时候说过,文中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虽然很简单,却表现了屈原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世界,但我们似乎一直在探讨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的内心情感。我们是不是偏题了?
  生15:我认为没有偏题,因为写渔父实际上是为写屈原服务的,用渔父的“与世推移”来衬托屈原的“深思高举”。
  生16:我觉得没有偏题,因为渔父就是屈原的另一面。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实际上是屈原自身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两个人的观点越相反,越可以看出屈原内心的挣扎。
  生17:我想起了《赤壁赋》中苏子与客的对话,实际上也体现了主人公苏轼内心的矛盾。中国文人历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目标,屈原也不例外。但是,由于文人的通病——单纯、耿直,又让他们在政治上屡屡失意,于是他们开始劝勉自己要顺应外物、与世无争。这两种思想总是不断地纠结着他们,所以他们的内心总是充满矛盾。因此,渔父就是屈原的另一个自己。
  (全班同学鼓掌)
  师:是啊,屈原回楚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凝滞于物,与世推移”。其实,屈原早在《离骚》中就鲜明地表达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愿意用死去恪守 “深思高举”。(板书:屈原:深思高举)
  师:当然,很多同学在预习时都跟我提起:司马迁遭受了最下等的腐刑还选择活着,屈原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死呢?你能不能给屈原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生18:我觉得他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了,司马迁活着是因为他的《史记》还没有写完,而屈原的《离骚》已经写完了。
  师:其实,他的回答让我想起一位大师讲过的话:司马迁选择活,是因为他要做的事还没有完成;而屈原已经没有什么事做了。看来,你有大师的潜质。
  生19:我觉得屈原和司马迁不同。司马迁只有选择活才能写完《史记》,才能实现他的人生价值;而屈原的人生价值是保持自己的高尚品格、洁身自好,以唤醒楚国国君,他要想实现这个价值,在当时的处境下,只能选择死亡。所以,屈原即使死了,他也是活着。
  师:很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
  师:同学们,人,不能仅仅为了活着而活着,而应该高尚地活着,只要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即使死了,也是一种活着。就像老师一直跟你们讲的,做人,还是要有精神追求的。
  作业:课后阅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教后反思]
  《渔父》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首古典诗歌。本专题学习的方式是“问题探讨”。因此,教学设计必须体现这几个要素,这样才能发挥《渔父》在课程中的作用。整个设计以问题探讨作为课堂的结构框架,通过让学生加修饰语的方法,揣摩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领悟人物在“直面人生”时的人格魅力。在针对问题讨论的过程中,融入诵读、词语品味、文言训练等要素,以“文”带“言”,以“言”悟“文”。这样做,力图使整节课主线明晰,结构简练。“言”的讨论不只是突出了重点语言现象,更是为了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渔父》的主要课程任务不在于文言知识的积累。诵读体现了语言的品味,对句子的重音、词语的内蕴进行重点把握,而不是泛泛地感知。从课堂实践看,添加修饰语的做法是一个独特的设计,不仅让课堂巧起来,更重要的是,它将问题探讨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使整堂课“语文味”更加浓厚。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五中学]

我这样教《渔父》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