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教语文的储老师让我永远记住了“冉冉”这个词的含义。在那次课上,他在黑板上写上“冉冉”,本以为他要照着词典的意思向我们解释,谁知他让我们转过身去,待我们回头,储老师不见了,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忽见储老师那只有几根稀疏头发的脑袋,从讲台后面一点一点地升了上来,同学们先是一惊,继而哄堂大笑。从此,我们永远记住了“冉冉”的含义:“慢慢升起。”这则故事至今仍在流传,人们常常在会心微笑的同时,深深敬佩储老师的教学智慧和良苦用心。
解释词语的意思,一次生动的演示,其效果远胜于静态刻板的叙述。由此看来,语文课上表演,也能有效地服务教学。
可是进入课改以后,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表面热闹,在课堂上生硬地进行一些表演,结果使表演慢慢地变味。
笔者认为,如果表演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那么非但无可挑剔,而且值得提倡。首先,它能充分调动表演者对文本的阅读热情和强劲的生命体验。因为与影视剧表演有所区别的是,课堂上的“表演”看上去是要证明表演者“演”的能力,实际上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检验表演者“读”的能力,这对表演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所以对表演者而言,此时的阅读已变成一种迫切的需要,学习在这个时候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主动行为。而且要表演到位,学生除了要对文本解读到位外,还要调集自身的生活、情感和审美经验,将阅读与生活、生命接通,而这正是许多教者苦心经营都难以达到的阅读最高境界。其次,它能带给观者(学生)直观生动的视觉冲击力,并调动他们参与的激情。事实证明,直观生动的演示对人的视觉的冲击力会更有效地在人的记忆深处将演示内容持久地储存下来,同时这种演示更容易刺激观者的参与欲、挑战欲。这样一来,观者也要阅读,也要与生活、生命接通,这就使观者和演者处于一种适时互动状态,最终实现演者和观者的共赢。再有,它能使教学过程充满灵动的色彩和生命的气息。我们似乎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所有的教学环节中,表演是学生最喜欢、最乐于参与的教学环节。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样式就是最好的样式,这是教学的铁规则。学生为什么喜欢?除了这一环节能带给他们美好的生命体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外,还因为这一环节是对常规教学生动的补充,满足了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语文课可以表演,但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 需要的原则。这里可以化用一句名言:“学生需要的就是合理的。”表演的“需要”至少包含这样两层含义: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心理的需要。先说教学的需要。如果表演能更直观地创设教学情境,能更生动地再现文本内容,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阅读感悟与体验,那么,这样的表演就是需要的。再说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知道,儿童的心理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表现欲和好奇心。儿童天生的表现欲,使他们对一切能展现自身能力、表达内心诉求的机会产生兴趣,并跃跃欲试,而集理解与演技于一体的课堂表演对学生而言,无疑是很好的表现机会。教师在设计课堂表演形式时,要充分考虑某一个表演的“点”是否能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表现”的实现,从而刺激他们最大限度的表现欲,以此来决定是否采用表演的形式或确定表演的内容和尺度。至于学生的好奇心,也是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的。以成人的心理来要求学生,是不现实也是不合理的。学生比成人缺少稳定的注意力,容易对事物失去兴趣,这是正常的心理特征。作为教者,我们不要总想去矫正,而要设法去顺应。比如很多科学的课堂形式,由于日复一日地呈现,学生也会产生审美疲劳,教者就要想办法有所创新。笔者就曾尝试与另外一个教师共同执教《胡同文化》,也曾将学生拉到学校花坛边学习朱自清的《春》,还曾将《雷雨》的教学过程设计成辩论赛。事实证明,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求知欲的真正点燃才是课堂效率的有效保证。所以,教师要猜透、摸准学生的好奇心,在他们真正好奇的部位设计表演环节,从而将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课堂学习上来。
二、 结合的原则。所谓的结合就是将表演与其他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活动指建立在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的对词句的揣摩、对章法结构的理解、对情节的梳理、对主旨情感的把握、对人物性格的分析等等。要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之上设计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要借助这些活动来对表演进行斟酌、调整,表演之后要通过活动对表演进行反思。不能让表演变成孤立的行为,这样表演就失去根基,表演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三、 适度的原则。表演固然是好的教学形式,但不从需要出发而泛用滥用就会走向反面,这就需要把握好使用的“度”。首先要清楚,表演是课堂的形式之一,而不是必须环节,不要把表演当做“万金油”。其次,不是所有的课型、所有的文体都适合表演。一般而言,阅读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可以采用表演形式,复习课、作文指导课等就不太适宜。第三,就阅读教学而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在安静的气场中潜入文本深处尽情感悟,在合作的基础上充分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交流,这才是课堂教学的主形式。表演只是课堂众多形式中的一种,是对主形式的补充,千万不能越俎代庖。
认清了表演的意义,把握了表演的原则,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表演:
一、 推敲细节。笔者在执教《守财奴》时,让学生表演葛朗台老头“身子一纵,扑到梳妆匣”这一动作,学生在表演时,一方面反复揣摩“好似一头老虎扑向一个睡着的婴儿”的那种凶猛贪婪,一方面根据情境的可能,附加了“扑”之前的“吼叫”和“扑”之后的“摩挲”“搓揉”“撕咬”等。这样,在反复揣摩中,不断调整、丰富“扑”的动作,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葛朗台爱财如命的贪婪形象。曾经听老师讲《孔乙己》,老师让同学上台表演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排”,表演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演法:一种是用两只手,其中一只手拿钱,一只手一个一个地排着放;一种是只用一只手将钱甩出去,一字排开。在表演以后,老师让学生评论哪种“排”法更合理,经过讨论,形成一致意见:第一种“排”法固然能体现出孔乙己无聊、空虚的心态,但第二种“排”法更能体现出孔乙己故作潇洒的摆阔心态,更符合当时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由此看来,表演的意义不仅是加深对文本遣词之妙的认识,同时因为表演本身就是“二度创作”,这就使文本的意义在学生的生成之中变得更加深刻。
二、 创设情境。我们常常借助多媒体创设声画情境,这种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阅读是一种铺垫,一种感染,一种助动。而借助表演创设的情境,除了具备以上功效外,更因为它的现实性,带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动。一位老师在教《紫藤萝瀑布》时,一开始就让学生对以下一段话进行表演: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在嚷嚷。
学生把自己当做盛开的紫藤萝,挨着、推着、挤着、嚷着、笑着,真的是“好不活泼热闹”!激情的表演,一开始就将我们带进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紫藤萝花丛之中,激发起我们对紫藤萝生命状态及其命运、精神的关注,阅读在此情境中深情而自然地进行。
三、 补充情节。作家创作时常常“留白”,其目的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补白”时,可以借助文字,当然也可以形诸表演。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在舞会上丢了从别人那儿借来的昂贵的项链后,用了十年的辛劳来赔偿。结果等她终于解脱后,有一天,在公园里遇到借给她项链的佛来思节夫人,在路瓦栽夫人向她讲清十年还债的经过后,小说的结尾写佛来思节夫人抓住路瓦栽夫人的双手说:“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小说到此戛然而止,路瓦栽夫人听了这句话以后的反应,完全留给读者去想象。一位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对此进行表演,结果,学生的表演五花八门。“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不同的读者眼中有不一样的路瓦栽夫人,表演,给了他们表达见解的最自由又最直观生动的形式。
四、 接通生活。很多时候,文本的意义必须与学生的生活接通,这样才会触及他们灵魂,才会获得有效而永久的效果。这种接通,有很多种方法,其中有一种叫“设身处地”,而这种接通,最好的办法是表演。朱自清《背影》中写“父亲”爬月台时有这么一段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很多同学读到这儿非但体会不到父亲的艰难,反而为父亲看似不雅的动作暗自发笑。有一位老师在教到这儿时,把讲台当月台,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描写模拟着去攀爬。学生在演的过程中当然很艰难,老师针对表演,深情地说:“月台比我们的讲台高,父亲比我们年纪大,比我们肥胖,我们爬这个讲台都这么费劲,父亲爬月台该是如何的艰难,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感情是多么深厚!”这一演一讲,父亲的形象会永远扎根在学生的心中,抹不去。
五、 感受内容。我们知道,如果能借助表演把相对抽象、静止的文字——特别是记叙、描写、说明一类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场面或画面,往往能刺激人的感官,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书就针对《端午日》中赛龙舟部分的场面描写,提出了表演的建议,并要求学生在表演以后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效果。一位老师在教《核舟记》时,安排学生编写课本剧,表演第三段船头部分的内容,直观感受核舟技艺的高超。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按角色要求化好妆,带上道具,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这样边演示,边根据课文内容对东坡、鲁直、佛印等人坐的方位、姿态以及动作、神态进行调整;同时配合着表演,让学生进行背诵。这样,表演结束了,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不但深刻地领会了,而且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一生难忘。当然,最可圈点的是,老师要求学生根据想象对鲁直“如有所语”中“所语”的内容以及“神情与苏、黄不属”中佛印的神情进行设计,这样,以想象的内容补充说明的内容,这就超越感受再现的层面,上升到建构的境界,从而丰富了核舟中人物的形象,赋予文本更深广的意蕴。总之,表演的过程是感受文本内容的过程,同时又是创造形象的过程。表演之后,学生对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和作者的文字功力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文章内容有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又获得了写作与表演的启示,真可谓“一石三鸟”。
当然,我们还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设计表演,使表演这种教学形式的应用更加广泛,成为课堂教学花团锦簇、生机盎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