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214

[ 陈红珍 文选 ]   

让动作“动”起来

◇ 陈红珍

  叙事写人的习作少不了对人物动作的描写,为的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感情。但有些同学常常让动作“动”不起来,或者“动”得模糊。这样,笔下的人物形象就显得非常单薄,不能活灵活现地凸现出来。请看这样一句话:“吃饭了,小表弟坐上凳子,夹起一块糖醋排骨吃了起来。”这句话说的是小表弟吃糖醋排骨的事情,只用一个简单的“吃”字,不足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如何写好动作,让动作真动起来呢?首先要学会分解动作。动作的分解就是对动作的细化,是把人物动作过程“拆开来”。请再来看这位同学修改后的这句话:
  “一股诱人的香味飘来,小表弟使劲地嗅了嗅:‘好香啊!’他一边说着,一边放下手里的游戏机,一溜烟地跑到餐厅。原来桌上摆了一盘糖醋排骨。他一屁股坐到椅子上,拿起桌上的筷子,蘸了点汤汁,放在唇边抿了一下,‘哇!好鲜啊!’迅即夹了一块糖醋排骨塞进嘴里,咬下精肉,吐出骨头,津津有味地嚼了起来。”
  这段话将“吃”具体化了,用了一系列动词“抿”“夹”“塞”“咬”“吐”“嚼”进行描摹,读者读了,仿佛看到了人物动作的一幕幕精彩镜头。一个动作应该用与之相应的动词来形容,否则动作描写就不会逼真与传神。上段文字中一改“吃”的笼统,换成了“咬”“吐”“嚼”等词语,不仅具体、形象、富有动感,而且写出了动作的丰富内涵,使动作有了力量,有了速度,有了滋味,也有了心情。“精选”动词不仅能使动作传神,还能使人物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实验小学]

让动作“动”起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