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147

  

让情感教育渗透小学语文课堂

◇ 王书恒 王祚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抓住情感教育这根主线,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 选点抓线,满足探究需要
  1. 选好动情点, 感悟情感。一堂好课的关键在于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通过一个个动情点来激活教学过程,促进教学中的情感交流,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 加上教师动情的讲述, 必然会感染打动学生。如《师恩难忘》一课是那样感人, 想起“一去二三里……”的小诗犹如见到了老师, 通过作者的描写, 一位知识丰富、讲课生动、关心孩子的恩师形象跃然纸上, 特别是最后一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更是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感恩之情。此时此刻, 学生从文中可深切体会到师爱是无私而伟大的, 师爱是无价的。
  2. 抓住情感线, 领会情感。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从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出发, 联系实际,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做重要的课程资源增加进来, 达到情中悟“理”的效果。譬如在教《詹天佑》这一课时, 设问: “为什么外国人说能建造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利用学生被激起的情感追问: “那么詹天佑是怎么做的?你们从中懂得了什么? ”同学们会表示只有把祖国建设得美好、富强, 才不会被人看不起。在这一环节, 虽然没有强调学生要如何爱国, 但在学生内心世界升腾的为国家兴盛而努力的情感, 却是最真实、最亲切的爱国情怀。
  3. 延伸激情处, 升华情感。教学时, 教师从教材出发, 及时抓住小学生心理, 利用课文中积极的情感去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 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 能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在学习《最后的姿势》一课时, 一位老师提出疑问: 谭千秋完全有时间和机会在地震时自己先逃离即将倒塌的教室, 但他宁被砸死, 也不愿丢下学生,这样的英雄值得我们学习吗? 这一设疑使学生的学习情感被调动起来, 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认为,谭老师甘愿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不愧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很值得学习; 有的说生命是可贵的,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 善待生命,难道危急的情况下, 一定要牺牲自己, 才能成为英雄?学生七嘴八舌, 你一言我一语,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样一来, 人人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英雄人物的讨论中去, 学生在对英雄形象进行深刻剖析的时候, 进一步加深了对英雄人物的理解, 从而更加敬佩英雄人物的壮举, 内心涌动一股学习英雄的情感。这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二、 创情设境,诱发情感共鸣
  1. 以语言为凭借创设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脑力劳动上的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语, 讲清词语的深层内涵, 让学生体味到文章的意蕴, 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譬如在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时,可以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紧紧抓住“知”“潜” “细”三个含意深长、情味无穷的词语, 进行深入的讲解、品味, 让学生体会到这首诗是用拟人手法,把春雨写得有知有觉,通情达理。在万物萌生,需要雨水滋润之时, 春雨在夜里悄悄地来到人间, 轻轻地为大地滋润万物,还怕惊动了人们的休息。由此可以看出, 这首诗饱含着诗人对春雨的无比喜爱和感激之情, 表现了作者心系农事, 情念百姓, 心系人民的炽热情感。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既学到作者用词的鲜明、形象、准确, 又受到一次高尚情操的感染和教育。
  2. 善于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无不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配合具体的小学语文文本中蕴涵的情感因素,通过科学地驾驭物质资源,营造融洽的有利于教学的心理氛围。具体可采用背景音乐烘托,幻灯、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如在学习课文《生命桥》时,利用课件放映老山羊在危急时用身体做桥梁保护孩子跨过悬崖那一瞬间的壮烈情景,再配上低沉、悲壮的音乐。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引导学生对老山羊的动作、神态细致观察及感人形象整体的感知,从而把握一个伟大母亲的崇高内心世界,进而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此时的老山羊内心会想些什么?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进而让同学们感知动物母亲尚能这样爱自己的孩子,而人类母亲比动物不是更加伟大吗?通过观察、联想,学生对母亲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总之, 语文教学中,师恩、母爱、真情……只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挖掘情感因素来教育、感化学生,就能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情境交融之目的,使学生在情感教育中掌握知识,提高素质。
  
  [王书恒:江苏省滨海县振东中心小学]
  [王祚林:江苏省滨海县五讯中心小学]

让情感教育渗透小学语文课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