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规定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要在145万字以上。课外阅读显得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读书真是一件麻烦事。”“课外书看多了会影响学习成绩的。”这样的阅读心态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生理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的认知活动。而我们的学生身上存在着诸多不良的阅读心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课外阅读的效果。
笔者对86名小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的问卷调查,发现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不良心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盲从型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81.4%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往往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看到别人读什么书,自己连忙去借、去买,不爱思考,不懂选择,具有显著的从众倾向。有一段时间,学生中流行看《机器猫》《冒险小虎队》之类的书,故事浅显,大家一窝峰地去看,然而读完了也就完了,什么也没有留下。课外阅读收效甚微,他们也丧失了自己的阅读个性。
2. 焦虑型
分析上表,发现57%的学生读书往往急于求成,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只在乎阅读的数量,却忽视了阅读的质量,只见他整天抱着书本,却一脸痛苦,文章的内容根本不入脑,内心的烦恼、困惑、紧张已经完全驱走了他应该能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的愉悦,在这种情况下,焦虑成了他阅读的阻力。
3. 偏爱型
从表三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很喜欢读书,但是所读之书有些单一,许多人把课外阅读当成了一种消遣,读书仅凭自己的喜好。有的喜欢看漫画,于是成天抱着漫画书看;有的喜欢电视动画片,于是找来热播的动画片原著,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上课时仍念念不忘书中的内容;还有的喜欢看小说,便天天与书中人物同喜同忧……这就导致了他们阅读的“营养不均衡”,自然发育不健全。
4. 应付型
分析上述表格,我们发现91.8%的学生更喜欢自己选择要读的书,然而许多学生(40.7%)却被迫去读与考试有关的书。应付型的课外阅读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类学生对阅读缺乏浓厚的兴趣,把阅读看成是苦差事,阅读不是出自他们的内心需求,完全是屈从于家长、教师,他们被迫为之,敷衍了事。还有一类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阅读自觉性,但是功利性却相当强,他们大量地阅读课外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所读之书往往都是跟考试有关的材料,考试得高分成了唯一的目的,一旦考试结束,阅读也随之停了下来。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阅读心理和阅读效果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认真矫正这些不良心理,才能获得课外阅读的效果。
什么样的阅读心理才是最佳的呢?归纳起来为“六心”:
心绪:心绪要安静。进行课外阅读时,一定要克服烦躁和紧张的情绪,心跳应平稳,呼吸应均匀。
心情:心情要平和。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应感到舒适。对处境感到沮丧、抱怨的人不能很好地阅读。
心境:心境要纯净。阅读前应摒除杂念,心净如水,这样的阅读不受任何干扰,记忆才会更清晰。
心力:心力要专一。阅读时要全神贯注,这样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活动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中,阅读才会有高效率。
心欲:要有旺盛的求知欲。对知识的渴求会使人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阅读不再是“要我读”,而是“我要读”。
心态:心态要端正。阅读时心里要有探究目标,这样在阅读中才会有所发现。
对照“六心”,针对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矫正。
1. 明确阅读意义。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必须让学生明白这一点,目的是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阅读、接受阅读。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确立良好的阅读动机,从而激发内心的阅读需求。如果学生在情感上不认同,那么他们的阅读往往是被动的,阅读的效果肯定很差。
2. 学会阅读选择。阅读是一种求知的行为,它也应该成为一种享受。在阅读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源自内心的愉悦。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推荐一些优秀书籍,但更要教会学生“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当学生们会选择阅读并拥有了选择阅读的自主权,他们的阅读兴趣就随之提高。
3. 培养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指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形成的动力定型。教育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养成读书“习惯”。要矫正不良阅读心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八读”“四不读”值得一试。八读:读而思、读而疑、读而问、读而摘、读而批、读而写、读而议、读而辩。四不读:身不端正不读,心不舒畅不读,手无笔墨不读,注意涣散不读。
4. 树立阅读榜样。成语“耳濡目染”“见贤思齐”告诉我们,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在身边寻找阅读习惯好、阅读成效大的实例,与自己对照,并进行自我评价。当学生最终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了他所模仿的行为标准时,这就达到了心理学上所说的“自我增强的效能”。如果说某个同学成为了同学学习的楷模,这种自我榜样的激励又能使他做得更好。
5. 注意阅读个性差异。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研究发现:不同性格的人会选择不同的书籍进行阅读。比如富有创造力的人爱读科幻书,爱好玩乐、性格无拘无束的人爱读漫画书,感情型的人爱读那些言情小说等等。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后,一定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地阅读,弥补他们阅读结构上的欠缺。
学校总是在努力为学生们创设优良的读书氛围,作为家长也应积极为孩子创造适宜的阅读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物质上的:丰富多彩的图书、明亮的灯光、安静的书房等等,但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亲子共读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家长应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一起读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同时还可以经常与孩子交流阅读方法和阅读心得,共同分析、讨论,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就有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家庭里呈现良好的阅读氛围,孩子才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矫正学生课外阅读的不良心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良心理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因而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阅读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一旦有不良的苗头出现,要及时予以控制。
培养良好的阅读心理,学生要有恒心,教师更要有耐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