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189

[ 彭金花 文选 ]   

“插花式”课堂可以休矣!

◇ 彭金花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终于渐渐回归到本真状态,但现在又出现“插花式”的课堂教学现象,令人担忧。我以为以下几种“插花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叫停:
  一、 滥用多媒体,华而不实
  “新课标”提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本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借助音像、图片等创造学习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但是,这些手段要具备一定的张力,课堂上还应以学生的感悟和活动为主,不能让科技手段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教师对文本钻研不深,单纯指望借助多媒体来调节气氛促进教学,那么这样的教学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妨碍学生思维的深入,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现在的一些公开课、优质课似乎没有多媒体便不成“课”。有些地方甚至本末倒置,将课件精美与否作为评价教学优劣的一个主要标准。有一位教师在教授《拣麦穗》一文时, 45分钟时间共穿插播放音乐四次,歌曲分别是《爱的奉献》《糊涂的爱》《爱不爱我》,另外一段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些音乐虽然都跟 “爱”有关,但《拣麦穗》中的“爱”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爱”,因此,《糊涂的爱》《爱不爱我》的穿插严重偏离课文中心。这节课本来是要实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同时讲求课堂互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等目标,结果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其实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仅要考虑课文的体裁、风格与内容,还要考虑教师的素养、兴趣与能力,更要考虑学生能从中获得什么。因此,不是任何体裁或课型都需要多媒体,也不是每个教师、每节公开课都要运用多媒体。
  二、 一心忙拓展,舍本逐末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还是抓好课堂45分钟。诚然,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不能拘泥于课本,有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适当穿插一些人文典故,但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宗旨,否则,便是舍本逐末。一位高三老师在复习文言文时,讲一位官员在黄河流域带领民工抗洪救灾时,有感而发,从黄河历史上的几次决口说起,说到古今防洪救灾方面的不同举措以及中间出现的杰出人物。学生听得挺轻松,可离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的初衷越来越远了。
  这里就有个“度”的问题。适度的拓展可以增强教学的实效,但讲多了只会使课堂教学剑走偏锋,使教学的知识、情感与能力的目标落空。况且,拓展的内容大多是平面化的,大多是起到佐证文本内容的效果,对学生纵深思维的培养作用并不明显。
  三、 盲目求创新,哗众取宠
  新课程标准鼓励创新,呼吁师生对文本作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不是任意解读,无论哪种理解都必须紧扣文本,即从文本出发再回归文本。有位老师在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突发奇想,竟将主人公梦游天姥山的经历与饮酒逐一对应起来,似乎游历时的微妙感受都能从饮酒的体验中捕捉到,姑且不说学生缺乏醉酒的经验,即便是这种对应方式就很滑稽,硬拧的痕迹太重了,反而陷入了矫情的泥潭。
  教法的运用与教材的理解是形和质的关系,教法艺术的高下常常是对教材钻研深浅的反映,离开了对教材的精研深钻一味去讲求教法的新颖,其结果即使不是哗众取宠,也只是局部的或细枝末节的“成功”。这种引导学生脱离文本、夸夸其谈、标新立异的教学,滋长的只能是一种肤浅、浮躁的学风,这样的课我们当然不欢迎。
  (四) 问题一串串,没有质量
  “新课标”倡导“对话式”教学,这种教学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它打破了以往那种教师一人独霸课堂、学生被动听课的沉闷气氛。好的问题设计能在文本中找到答案,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和思维穿透力。
  但是现在的一些公开课、优质课却一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导致提问稚幼化、媚俗化和评价简单化趋势的出现。语文课堂上的问答应该充满智慧,遗憾的是有些问题提得肤浅、琐碎,甚至很媚俗。公开课、优质课上常可以听到“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毫无意义的简单问话, 甚至“你在童年时期做过什么恶作剧?能不能讲给大家听听 ”“你最喜欢哪个明星” 等媚俗的问题也出现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学生的回答简单了、调侃了,有的教师不注意引导,甚至还附和学生,使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取向发生了严重的倾斜。
  提问是一门艺术。孙绍振教授指出:“文章矛盾的地方就是需要我们思索和探讨的地方。”也就是说我们要在文本中找出“矛盾”或理解有障碍的地方,在此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具体设计时因课而异,有的应化易为难,由浅入深,从简单的文字中引向深邃的思考。如《山民》《再别康桥》《将进酒》等,言简而意丰,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作深入的探讨。有的必须化繁为简,以简御繁。如《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与地坛》等。
  (五) 讨论很热闹,课堂作秀
  在一些课堂上,有的老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体现不够,这集中在教师对待讨论结果的态度上。不论学生答什么,老师都不作具体评价,只知道说“很好”“你真聪明”……这种评价太笼统,失却了评判的严肃认真性和客观公正性。教师应注重学生思维的方法和角度,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注重整合“问题源”,这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既要有启发性,又要有引导性和整合性。
  教师在各种层次的答案面前不敢对答案进行正确、准确评价,实际上是对自己专业知识不自信的表现,是教师职业的不作为,长此以往,只会挫伤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就课堂讨论而言,如果不能深入辨析,那么再热闹的讨论场面无非是一场表演式的课堂秀,空造一些噱头罢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

“插花式”课堂可以休矣!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