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可大多数学校仍保留着“两周一大作,一周一小作”的传统做法。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顾振彪说,作文是同世界对话、沟通的一种方式,也是灵魂表达、挖掘的一种方式。那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驰骋其心智的广阔空间,给学生一个展现、交流的平台,就是一个值得语文教师深入探讨的问题了。笔者在写作教学中探索到一条途径——创办刊物,行之有效,现不揣浅陋,求教于大家。
我们的学生常常苦恼于“腹中无物”,写作时总是围绕几个陈旧的素材。其实只要做个有心人,素材还是可以信手拈来的。中学语文教材,荟萃古今中外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着精神灌注和文化熏陶。我在讲解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仔细寻找范文中流露出的情感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历程。但是,光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外还必须阅读大量文学作品。笔者向学生推荐一些报刊和杂志,并鼓励他们订阅,如《杂文报》《读者》《青年博览》《青年文摘》《杂文选刊》等。我在课堂教学时,有指导性地、渐进地向学生们推荐一些中外名著。通过鼓励学生大量阅读那些充满人性,饱含爱心和温情的报刊杂志书籍,让学生的心灵在宽松、自然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当然,光积累不练笔是不够的,笔者在开学初要求学生每人自备精美的随笔本,并宣布随笔写作的“三不一需”原则:不限字数,不定文体,不唯篇数,需有真情。笔者提出了“感悟亲情” “刻录琐事” “点击时事”等十种体例,范文引路,尽快使学生入格。
学生愿写乐写,笔者产生了将佳篇妙句汇编成集的想法。与学生交流后,反应热烈,当天就有很多学生送来“金点子”,与学生商讨后,决定以《不为彼岸只为海》作为刊名,每月出刊。两班学生自荐、竞选,很快成立了编辑组,栏目在随笔十种体例的基础上改编而成,有“静听风吟” “虹桥有约”等。
第一期稿子的初审是各栏目编辑,二审是主编,终审为笔者。录入、排版、美工由笔者包揽。
不久,总编陆玲玲、周小颖这两个“野心家”竟跑来向笔者索要文字录入及版面设计的权利,笔者允许她们在班上物色合适人选。第二期刊物及时诞生,版面更为精美。
主编又“贪心不足”地索要终审的权利,经班级讨论,笔者仍保留每周批阅随笔的权利,主编有终审权。第三期刊物,笔者已近似“傀儡”。
学期中途文理分科,两班弟子编入二十二个班级,原想刊物该“寿终正寝”,孰料主编又来与笔者商量能否抓住这次契机壮大刊物。笔者大力拥护,主编“招兵买马”,充实编辑队伍。刊物非但没有因分班而“夭折”,反更添生命力。笔者此时已完全退居幕后。
近一年来,《不为彼岸只为海》已有六期问世,看着厚厚的刊物,笔者感慨不已,原想收获一缕春风,学生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创刊初期,笔者未曾料想《不为彼岸只为海》会成为一个品牌、一声召唤、一种凝聚。
反思创刊实践,笔者感慨颇深:
首先,创办刊物提供了学生的发表园地,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在这里,同学们写下了对青春的思考,对友谊的审视,对人生的品味……每期刊物录用稿子数十篇,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中佳作,笔者推荐至国家级、省级刊物,校《雏鹰报》更是录用每期所有文章。众多的发表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近一年来,几乎每位学生都养成了自觉写随笔的习惯。
其次,创办刊物是对生活作文的回归,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柏格森所说“回忆是灵魂与物质的交叉点”,当这些积淀的情感与眼前的情景产生共鸣后,诉诸文字便成了很自然的事。此时,如果教师适时引导,将会事半功倍。“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情感是文章的活水源头,文章是情感的自然结晶。而真挚的情感来自共同的经历和真实的生活。因此,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情感的存在,尊重学生朴素真实的情感,真正引导学生做到“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文分“平时作文”和“考试作文”。 “平时作文”即自由作文,要求学生关注周围世界,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题材。2000年上半年起,南京师大附中开始了一项名为“反作文”的作文教学改革——加大学生自由作文的比例,大部分学生不再怕做作文了。其实所谓的“反作文”,只不过是给学生的心灵打开一扇窗,“让思想自由地飞翔”。如今年江苏的高考作文《品味时尚》就是要求学生关注生活,要学会对生活中的现象多做思考。今年我所带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就曾经写过一篇小作,对当下的一些时尚现象做了一些思考。我认真地对其进行引导,结果这位学生在高考中语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再者,刊物的运作是开放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高飞,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发现,学生的想象,学生的个性。目前,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急需有个性、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各类人才。创办刊物作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方式,高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意义不容小觑。经过办刊的锤炼,同学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编辑们良好的交际与协作能力也有目共睹。
[作者单位: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