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201

[ 谢广东 文选 ]   

体罚与惩罚之我见

◇ 谢广东

  体罚是给予学生身体痛苦或疲劳,并造成学生身心健康受损的侵权行为。体罚是我国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22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它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第42条又规定:“对体罚学生情节严重的,应视其情况给予处罚。”法律颁布了,教师体罚学生的情况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回答是否定的,体罚学生的事例还常见于报端。有些教师对学生轻则训斥、谩骂,重则罚站、罚跪、打耳光、打手掌……有些教师体罚学生不以为错,反而振振有辞,说什么“严师出高徒” “不打不成才”。有的教师打了学生,还不准学生声张,更有老师竟以对学生体罚狠而出名,使学生畏师如虎。
  体罚存在着极大的危害性。
  从学校方面看:体罚学生严重损害学校声誉。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学生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教师体罚了学生,家长学生必然会做出过激反应,如学生离校出走甚至自杀,家长冲砸学校,殴打老师……这使得学校名誉扫地。
  从学生方面看:首先,体罚会对学生造成生理伤害。狂怒的老师一巴掌抡向学生,于是学生再也听不到大自然美好的声音和父母亲切的呼唤了;暴怒的老师一顿拳脚过后学生再也爬不起来……其次,体罚压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学生畏惧教师的体罚,久而久之,自甘于平庸听话,教育便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瓦特、牛顿、爱迪生们整天处于教鞭下、冷眼里、饥笑中,他们的聪明才智怎能发挥?
  从教师方面看:体罚表明教师无能。一个教师,一次体罚学生,其消极影响学生一生难以消除。教师在学生中没有威信。学生对老师反感,不利于施教。体罚使学生精神压抑,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孩子。孩子犯错应该如何对付?我认为对犯错误的孩子不能体罚,却应予惩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
  一、 惩罚的作用
  惩罚是给予违纪学生不愉快的刺激,从而纠正其不良行为的措施。惩罚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矫正功能:当学生行为与学校要求不一致时,老师对其惩罚,使其懂得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以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增强道德责任感。这种方法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尤其有效。多次苦口婆心的劝说可能白费工夫,但一次严厉的惩罚却会让他刻骨铭心,知耻而后勇。这就是惩罚的教育效果。
  (二)威慑功能:学生往往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结果获得教育和教训。教师惩罚犯错学生,其他学生便不敢再犯该学生的错误,维护了制度纪律的严肃性,保证了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但惩罚是一把“双刃剑”,能育人也能毁人。用好则峰回路转,用不好则事与愿违。很多人不敢惩罚学生,顾虑也就在此。
  二、 惩罚的要求
  (一)实事求是。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往往很复杂,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切忌感情冲动,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而应冷静地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弄清事实真相,再决定是否惩罚,如何惩罚。
  (二)罚要及时。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延迟惩罚会因事过境迁而效果弱化。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既不能听之任之,又不能“算总帐”,这样易使学生反感,不利于学生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三)对事不对人。惩罚是否定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不是否定学生这个人。要把惩罚限制在学生的不良行为上,就事论事,如不准逃学、不准讲脏话、不准打人,不准拿别人的东西等。不要一批评起来就漫无边际,说过头话伤害学生自尊心。
  (四)寓教于罚。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一定的惩罚,是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必要手段,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惩罚仅仅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教师不可罚不依规、罚而无度,上纲上线,穷追猛打。
  (五)惩罚有据。惩罚必须以校纪校规为依据,必须与班规相符合,而班规由全班同学民主讨论确定,这样的“惩罚”就不是教师的“独裁”,而是来自教师和学生集体意愿。这样做,犯错误的同学容易接受,不会认为是老师对他过不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精神。
  三、 惩罚的高明
  高明的惩罚,不是罚站、罚抄、罚打扫卫生、罚跑操场等等,更不是简单粗暴地无视学生自尊、人格的“出洋相”“整人”。高明的惩罚者总是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错误程度以及违纪者个性特点等,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并努力将惩罚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高明的惩罚既有严肃性又极富有人情味。
  教育家魏书生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做了很多尝试,现介绍几例:
  (一)惩罚唱一支歌,在愉快的氛围中,并没有削弱惩罚教育的效果。
  (二)惩罚犯错误的同学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这更能激起学生向善、向美、向上的追求。
  (三)罚写“心理病历”。有的错误有较深的思想根源,病情较重,反复较多,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写好“心理病历”。“心理病历”包括五个部分内容: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学生犯错误写心理病历,有利于他跳出自我保护的小圈子,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冷静地选择改正错误的方法。
  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劳得曾因偷杀别人爱犬被罚绘制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图;美国前总统里根曾因踢碎邻居玻璃而被父亲罚做临工赔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为惩罚爱睡懒觉的女儿,早上故意不叫她起床让她品尝不按时起床造成的恶果,结果女儿从此改掉了这个毛病……这些高明的惩罚产生的精神力量不得不让人叹服。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伊山中学]

体罚与惩罚之我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