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221

  

反思我的奖励方式

◇ 彭 玲

  深夜,翻开窦桂梅老师的专著《玫瑰与教育》,仿佛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书中字字珠玑,对我这个徘徊迷茫者有着非同小可的指引作用。
  在《小红花背后》一文中,我仿佛看到了字里行间的我,不是吗——
  为了鼓励学生天天坚持练笔,我要求学生写日记,对于每周连续五天均获“优秀”的学生颁发“日记喜报”,每周五下午发日记本时则是空前的喧闹,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翻开日记本看是否有我亲笔题词的喜报,当然在九十七个学生中最多只有三十人获得这份喜悦,而余下的六十几个学生则是两手空空,这一刻,他们的失望和落寞心情可想而知,而最可怕的恶性循环又在滋生了:唉,又没拿到喜报,那下周还认真写干嘛呀!
  在我的课堂上,我喜欢分发盖有“奖”的小卡,几次下来,我发现总是固定的那几位坐得端正,听课认真,积极举手,回答迅速的学生获得奖卡,我原本想鼓励更多的学生,带动大家积极地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中,结果呢?拿到奖卡的孩子得意地四处炫耀,没拿到奖卡的则垂头丧气,无心再继续学习,这样,岂不是与我的本意相违背?
  自从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上充斥着虚假的表扬,有的老师动不动就往孩子可爱的小脸上贴“星星”“月亮”“太阳”,动不动就让全体学生鼓掌高喊:“你真聪明!”“棒!棒!我真棒!”——这种廉价、随意的赞扬,在我的课堂上不也正在泛滥吗?一节课下来,几乎有四分之一的时间用来鼓掌表扬,这种毫无节制的表扬最终使学生飘起来,鼓动起来的将是学生的骄傲的情绪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心!
  的确,我没有认真反思过这种表扬方式的弊病,偶尔也会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因为获得表扬的孩子感到荣耀,而对于一无所获的孩子则是耻辱的。通常,对于成功、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是无可厚非的,可我们忽略了这是孩童的世界,不是竞技,不是比赛。每一个学生都是需要鼓励和抚慰的,老师要做的是激起每一个孩子对学习和未来的热情,激起孩子们对荣誉的尊重。
  写到这里,我惭愧了。我没想到一份大红的喜报会对一些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没想到一张小小的奖卡会让一些孩子蒙上阴影;我没想到一次漫不经心的表扬,会给一些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刺痛。
  借用窦老师书中的一句话来结尾,也借此自勉:孩子的心是透明而脆弱的,“小心轻放”孩子的心——这是为人师的底线。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反思我的奖励方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