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谏可以保护自身,无生命之虞;
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世上谁不愿意听漂亮话?古往今来,却不知有多少贤臣良相因直言进谏而惨遭杀身之祸!比干剖腹掏心,伍子胥赐剑自刎,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受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邹忌之所以能够“讽”谏成功,跟齐威王的善于纳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试想,要是齐威王一如即位之初,贪图享乐,沉湎于酒色,左右大臣和地方官吏纷纷不择手段谋取私利,以致百官荒废,国人不治。当初的齐威王凶残暴厉,是听不进任何意见的。在这种情形之下,说不定邹忌“直”谏之言还未说到一半就早已身首异处了。只是后来因为齐王幡然醒悟,虚心纳谏,所以才励精图治。即便是这样,邹忌也不敢贸然“直”谏,还是采用“讽”谏稳妥。
“讽”谏不设防,避免拒绝,易于接受。
邹忌“直”谏齐王,立马谈到齐国的国事,指出齐王受到了严重的蒙蔽,很可能招致齐王极不高兴,打断直谏,遭到拒绝。但邹忌却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比美,自己的妻子、小妾、客人都认为自己比徐公美——这件家庭琐事谈起,使得齐王根本没意识到这是邹忌进谏的“序曲”开始,毫不设防,因为谈的是邹忌自己家中日常生活小事。貌似漫不经心,实则用心良苦。须不知,这实际上就是邹忌在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设喻,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家事到国事。叙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不知不觉之中让齐王明白由于种种原因,人往往不会说真话的道理,规劝齐王您的周围也有偏爱您、畏惧您,有求于您的人,继而谈到治理国家上来,指出齐王受到的蒙蔽有多严重。巧妙类比,入情入理,态度诚恳,让齐王心悦诚服,欣然接受了邹忌的意见,并决定广开言路,使齐国得以大治。
“讽”谏彰显邹忌的有心用心。
在“讽”谏的过程中,邹忌的足智多谋、善于辞令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获得用于“讽”谏的事例,却足以表现了邹忌的有心和用心,否则这样的例子可说是失之交臂,檫肩而过。有心之处就在于他早已看出了齐王深受蒙蔽的这一弊端,只是苦于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话题。用心之处就在于他能从家常小事中“暮寝而思之”,发现了家事与国事的类比相似之处,为他成功“讽”谏齐王找到一个再合适恰当不过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