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无处不在,社会上、学校内、学生中存在的各种资源,必然会对学生产生熏陶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散漫的、难以预期的,而教育必须追求高效和质量。如何提升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艺术水平,把课程资源真正转化为教育的力量,渗透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彰显教育的价值,是本文要研讨的话题。
一、 用好“课程标准”和教材资源
(一)字斟句酌,研读“课程标准”
要利用课堂教学资源,首先教师要自问“‘课程标准’我读了吗”?在由“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学生”构成的“教学链”中,“课程标准”是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阅读、仔细领会,并加以对照,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偏离方向。可是事实上,一线的教师拥有“课程标准”这本小册子的很少!阅读过“课程标准”的也不多。据说有些学校购买少,达不到人手一册;有人人认为没必要,觉得这是给搞教研的人看的,也有人说薄薄的一本册子说得很空,读起来很费劲,看起来都对,做起来不知道怎么操作;还有人说自己是普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只要“吃透”教材,只要知道怎么教就行。殊不知那“薄薄的一本册子”文字不多,价值却不可估量,是浓缩的精华,每一句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教材就是根据它编写的。教师不认真研读怎能明白自己所教的是什么?如何有效施教?怎能“吃透”教材?怎能探寻合理的教学策略?又怎能达到时代对自己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必须逐字逐句认真研读这本小册子,细细揣摩,同时还要关注相关文件、论著,帮助我们理解“课程标准”。认真解读、内化“课程标准”,才能让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利用课程资源切不可舍本求末!
(二)举一反三,激活教材资源
用好课程资源,首先要用好教材。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举一反三”,这个“一”就是教材。如果“一”举不好,怎么能够反出“三”呢?教材与其他文本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要通过教学才能被激活,是教学赋予它生命;教材是静态呈现,教学过程却是动态生成的,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一旦进入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解读,与自己的认知结构、文化背景对接,认同教材所阐述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同构。钻研教材,与编者对话,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内在系统性,遵循教材的内在逻辑,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这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是活了,尤其是公开课,各种教学资源涌入课堂,活动镜头的频繁切换让人眼花缭乱,可是一节课下来,学生生字认不得,课文不会读,练习题不会做的现象比比皆是。自选动作过多,规定动作反而没做好。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特级教师张庆先生近来针对这种现象提出语文教学的“八字方针”“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倡简,头绪简化,目标单纯,课堂情镜相对稳定,而不像走马灯似的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务本,一是务语,二是务文。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指听说,书面指读写。引导学生钻研教材,教师首先必须钻研文本。这是教学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教师在用教材时又必定依据自己的风格,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还原,重新建构,并在教学的双向交流中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碰撞,进行再加工,因此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教材的再创作,实现异构。按照“课程标准”所编写的教材实现了教科书功能的转变,呼唤着教师对教材的同构与异构。“课程标准”是教材依据,编者根据儿童生活选材,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再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向生活,因此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从“课程标准”到教材是一个“由繁到简”提炼生活的过程,而教学的过程是“由简到繁”还原生活的过程。国标本教科书以图文并茂的全新面容展现。图片撷取的是儿童生活中的某个生活场景,但不是静态的。每个事件都有不同过程,不同问题,因此阅读课首先不能上成看图说话课,就图说图,就事论事。要用图片去“引发”儿童对自己真实生活的回忆,“激发”儿童对真实问题的反思、探究。在教学内容上,教科书向儿童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示社会生活的全部。这就要求教者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大胆取舍,补充学生确实需要的内容。编者编写教材时虽然十分注意兼顾农村和城市学生不同的生活,但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教学中就需要面对不同地区发展状况有所侧重。不过,教学要面对现实,但决不屈从于现实,教学应当是一种超越,要用发展的眼光积极引导。
国标教材出现了大量留白,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蕴涵着多重意义: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性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留白使教材成了儿童交流的园地,让儿童表现、参与;留白使教材成了和儿童对话的文本:引导儿童自己选择,自己判断,自己操作。留白处有的引疑问题,有的引导学习,有的激励探究,有的提高技能;有的是对已有经验的唤起,有的是对未来行动的计划,有的是对行动结果的再分析;有的侧重于认知,有的侧重于体验,有的侧重于实践;有的是对自己的反思,有的是对他人的评价,有的是小组合作的结果……对于留白,有的可以让学生书写,有的只需口头讨论,有的可以让他们绘画,有的可以把实践活动时的照片、查找到的各种图文资料进行剪贴。对儿童而言,最有教育意义的教学资源是他们自己的生活。
二、 因地制宜——巧用生活资源
1922年陶行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生活教育》一文,用英文表述了“生活教育”的观念和思想:Educationoflife,Educationbylife,Educatonforlife(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的教育命题对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丰富的生活是教育资源的载体,提炼生活是教学的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过有道德、有口味的生活的教育。因此进行生活化教育,用好生活资源是有效策略。
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资源,主要工作是发掘、提取、整理和利用。陶行知十分强调课程资源及其功效。他主张“社会即学校”,为教育寻找到取之不尽用不不竭的资源。教育的对象丰富,教育的意义也就丰富,这里所指的教育含有课程的意义。关于利用,他主张“用书”而不是“读书”,即要从资源中选择。其标准是做,在做中学,在做中教,以免浪费光阴,成为书呆子。萧伯纳更指出:“行动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道路。”因为“做”和“行动”是获取知识的关键,是教学的主线,为我们组织和利用程资源规定了方向,但是,要领悟其间的含义,化为教师行为,并非易事。
利用教学资源,教师不要做旁观者,而要沉浸其间,把教学过程看成是自己与学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请听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传出阵阵笑声,他们在上《品德与生活》课《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老师首先和小朋友一起寻找成长的足迹。活动一:猜猜她是谁?老师拿出一本相册,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让小朋友猜这些是谁的照片。第一张照片是胖嘟嘟的小婴儿,第二张是婴儿学爬行。同学们哈哈大笑,好奇地左看右看,怎么也猜不出来。第三张小宝贝会走路了,第四张小宝贝上幼儿园了,同学们好奇地说着这个小宝贝的名字,都猜不着。接着小宝贝背书包上小学了,三年级学习弹古筝了……“啊,是李老师!”一位小朋友大声喊道!全班小朋友恍然大悟!李老师说:“是呀,我跟你们一样,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成长,如今已经当上老师了!”你们是怎样成长的呢?什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位教师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在引导学生利用生活资源的时候,教师把自己也当成了话题内容,与学生分享自己成长的历程。活动二:看看,比比。老师请小朋友展示昨天在家里找出来的自己小时候用过的物品。霎时间,课桌上出现了婴儿的小帽子、小手套、小鞋子、小衣服、小奶瓶、小碗还有小手印、小脚印……还散发着奶香呢!孩子们个个笑逐颜开,有的把帽子直往头上戴,可是只能遮住头顶;有的把小手套往手上戴,只够伸进两根手指……孩子们激动了:“我以前怎么那么小?”活动三:问问、称称、量量。孩子们说:“我妈妈告诉我,我生下来不到2.5千克,现在我30千克啦!”“我爸爸说我出生时才50厘米,现在我130厘米了!”孩子们说:“我真的长大啦!”孩子们说:“昨天外公告诉我,我小时候学走路时,可累坏了妈妈……”“这是爸爸带我认识蔬菜的照片……”“奶奶说我小时候老生病,爸爸妈妈……”孩子们讲得很真切,听得很入神,他们动情了……
“百善孝为先”,爱爸爸妈妈的教育是传统话题。讲名人伟人故事,说大道理是以往品德课上常见的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案例描述的这位老师把自己看成是平等中的首席,从自己成长留下的印记:一系列照片出发,引发小朋友对自己成长足迹的追忆,通过学生小时候用过的物品比较,直观感受自己长大了。而课前的探究活动必定要让家长自然参与到回忆中,他们要帮助孩子找出小时候的用品,这些父母收藏的“宝贝”,每一件都凝结着父母深深的爱,每一件都会勾起他们幸福的回忆。孩子必定对自已成长有无数的问题,父母一定对孩子有无数爱的絮语,这样的活动打通了课堂与生活的通道,丰富了孩子的情感体验。教师、学生、家长、每一件小物品、亲子活动时的倾情回忆……其实都是这节课富有情感饱含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
三、 巧思与智慧——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目前我国课程资源的分布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不均衡,农村地区课程资源短缺问题尤为突出。课程资源的丰富和满足,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随着各地经济发展而不断得到改善。在经费和设施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的效益最大化,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提升教师的能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潜力,可以使学校课程资源利用获得最直接的效益,也是所有资源中对学生来说价值最为明显的。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课程资源,去发现学校和周围那些实际已经存在或蕴含的资源,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课程资源短缺的问题。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发掘自己身边的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和活化自己的教学活动。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仅需要经费的支持,需要设备的支撑,它更需要无数善于发现的慧眼、善于发现的心灵。
在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方面,教师具有极大智慧潜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赋予一些资源以意义,能放大课堂资源的价值。即使是相同的课程资源,在不同的教师的课堂会产生的不同的意义。以最常见最普通的苹果为例,让我们来比较老师们的巧思与智慧。
以前美术课画苹果,教师只是去找一支红色的粉笔,讲解注意事项,一笔一画画给学生看,学生依葫芦画瓢,教师评价是比较谁画得像老师画的。如今美术课老师也会叫小朋友带一只苹果来课堂,指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视角画画,呈现出多角度的图景。学生虽然不能一下子画得很像,但毕竟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的,画出的是自己眼睛里的苹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教学理念下,不同教学思路与不同的评价标准。
自然课,老师讲“水果”,有的老师会请小朋友带苹果来课堂,用手触摸苹果的表皮,用鼻子闻闻苹果的香气,在孩子们口水四溢的时候不失时机让他们咬上一口,品尝苹果的味道,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发给小朋友一些种子,让大家回去自己种,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学生的手、眼睛、鼻子、嘴巴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了。不过多媒体进入课堂后,有的老师会做出漂亮的课件,用课件动画演示水果的表皮、果肉的种子,讲解栽种的方法,在几秒钟以内演示出种子发芽、小树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多媒体课件演示快速、美观、直观,但笔者总以为孩子习得的是关于水果的知识,缺少了丰富的感受。
课堂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资源对学生产生意义的过程,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为细节、更为直接的资源,它更强调特定群体和情境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更依赖教师对课程理念的准确理解与动态把握,应当说,教师只有内化新课程理念,才能外显出有效的教学行为,只有把课程资源与教学目标准确对接,并赋予它意义,才能使课堂教学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①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② 钟启泉:《课程改革:新视点与生长点》,《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8期。
③ 张廷凯:《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河南教育》,2004年第7期。
④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⑤ 林存华,有琴芳:《课堂教学资源:概念与,分类》,《浙江教育科学》,2003年第5期。
⑥ 陈萍:《新德育课程与课堂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3期。
⑦ 杨九俊主编:《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⑧ 陈萍:《在同构的基础上异构——新课改教师如何处理新教材》,《中国教师报》,2004年5月19日。
⑧ 邢蓉:《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5年第10期。
⑨ 赵瑞红:《开发课程资源,让历史复活又鲜活》,《师道》,2005年8期。
⑩ 粟晓玲:《学生的需要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