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农村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缺失直接监护人的关爱和教育,成为留守儿童。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把教学工作与关注留守儿童结合起来,用人文情怀去温暖留守儿童孤寂的心灵,就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 畅想纵言
我曾经在一堂说话课上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我想对________说》。有个平时很调皮的孩子高高地举起手,刚刚站起来他就泣不成声:“我想对爸爸说,我们家很穷,爸爸一年四季都在外面打工,就连过年都舍不得回家,想多挣点钱给我读书,我很想他!可我学习不好,我觉得对不住他……”。看着他那满含泪花的双眼,我的心一震:“孩子,把你对爸爸的爱化成学习的动力!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你能做到吗?”他抬头看着我,突然间,我听到了这个世界最具有穿透力的一个字——“能”,这个“能”是学生对自己的承诺,更是所有留守儿童的共同承诺。从那以后,我经常和他聊天,细心地观察他的行动。终于,我看到了他的进步,他再也不用调皮的方式来引人注目了,课堂上也频频举手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个孩子的感悟让我看到了语文学习的魅力,只要我们多动脑筋,一定能用真挚的人文感情打动留守儿童的心灵,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性格。
二、 激荡情感
在教学中,我发现留守儿童们大多少了这个年龄应有的天真,多了一些成熟与老成;少了这个年龄应有的活泼,多了一些苦恼与忧愁;少了这个年龄应有的可爱,多了一些狡黠与世故,这都是情感性格方面的问题。
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因此我们要善于依托文本去陶冶学生,用“文本情”唤醒“留守儿童情”。如解读《母亲的恩情》一文,我搜集有关资料时了解到,“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两句诗中还隐藏着一种民间风俗:在吴越乡间,儿子出远门,母亲为儿子做衣服,一定要针脚细密,要不然,儿子的归期就会延迟。课堂上,当介绍这个风俗时,我看到了孩子们对亲情的渴望、感动,当他们朗读课文时,读懂的绝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文字背后的浓浓亲情。我相信他们的心灵不再孤单,因为文本中汩汩流淌的爱意充盈了他们的心田。
三、 润泽心灵
曾有一篇学生的日记给我很大的震撼:“这段时间我真的好累!因为爸爸妈妈外出打工都不在家,一直都是爷爷照顾我。可半年前他摔伤了,我每天天没亮就起床煮饭,侍候好爷爷我才能上学,上课时还想到爷爷在家可能发生什么意外情况,没办法集中注意力。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心里很难过!老师,我对不起你!”看了日记,我流下泪水,我想面对这样一段文字,谁也没办法无动于衷。于是我提笔在她日记上写道:“孩子,对不起,老师没能照顾好你。学习成绩只是一个人的一方面,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和坚强的意志,这比什么都重要!让我们一起面对生活的苦难。记住,老师和全班同学永远和你在一起!”
以后她经常在日记里向我倾诉,偶尔她还会在本子里夹上几片泛黄的银杏叶,几个蚕豆宝宝。看到她的眼中逐渐多彩起来,我终于觉悟,日记能真实准确地记录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情感,布置写日记不就是教师走进留守儿童心灵的好方法吗?给孩子写上勉励的话,提出好的建议,抄上一首小诗……日记成了师生沟通的平台,在这里教师和他们一起分享喜悦、共担忧愁。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学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走进留守儿童的生活,这不但对教学工作有好处,而且还能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乏,从而激发他们的丰富情感,培养他们健康的性格。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雅周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