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那么,应如何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
一、 教师与文本对话,把握预见性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只有教师准确地理解了文本才能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入口。对话教学以文本的开放性、创造性、生成性为对话创造更多的机会。教师面对的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关键是我们作出怎样的诠释。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他们的体验也许会五花八门,也许会让老师始料不及。因此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应有所预料。一来可以为教师上课时正确评价学生做准备,二来是如果学生在课上只有一元理解时,可深入引出多元。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的确,读书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发现课文的内涵所在。
教师应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凭借教材中的言语,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的生命活力;根据教材的言语特色,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自身的教学特点和风格,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裁剪,真正把教材当作例子,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新的生长点,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 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握自主性
古人常说,读书就是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也有人说:“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这些话形象地告诉我们:读书要把书看成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要调动自身的经验去进行心灵的交流。课堂作为学生读书的场所,老师首先要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做到以下三点:
1. 整体感知,自主领悟。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与文本进行“对话”,自由读书,读得认真,读得充分,在读中产生新的感知。教师要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规范的言语谈谈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以触发学生对文体内容和表达形式有一个整体的、笼统的把握。例如上《社戏》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倾听文学巨匠鲁迅的童年生活,用“我十一、二岁那年,在平桥村消夏时,——地方与——等小朋友——到赵庄看戏,戏——,我们——而归,一路上,我们——”的句式,进行了整体把握。
2. 探究交流,多元解读。现代语文教学强调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文本感悟和人生感悟结合起来,最终提升整个生命价值。同时,学生与文本对话,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等,赋予文本以全新的意义和阐释,从而使文本的意义不断地开拓和建构。学生抓住话题,对文本产生个性感悟。当学生的感悟有违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时,教师要在鼓励个性的前提下,让学生再次认真研读文本,和文本进行再次对话,使感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研读文本,就文中的典型人物作出评价。学生有的说皇帝是一个愚蠢的人,有的说皇帝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有的说皇帝是不务正业的人,有人说他是狡猾的人,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了文本。
3. 迁移运用,拓展创新。学生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作品进行对话,进而融进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可以说阅读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以文本为中介而展开的一次对话过程。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活读课文,以教材作为学习语言的蓝本,根据教材的语言特色,设计多种动态的言语实践,迁移运用文本语言,让学生在拓展创新的话题下,在迁移运用中进一步实现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一般有以下两种:
①读写结合型:即运用文本中学到的语言,在新的话题下进行从读到写的再迁移运用,从而习得语感。如教《三峡》时教师让学生写上一段《我梦中的三峡》,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开对三峡的遐想。
②扩大阅读型:即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在创新话题中扩大阅读量,实现知识的增值,促进方法的再运用,能力的再提高,语感的再习得。如:同种体裁扩大阅读、同部名著扩大阅读、同类内容扩大阅读、同个目标扩大阅读等等。例如教《三峡》时,老师补充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中《三峡》一文,让学生感悟文学名家笔下的三峡美景,这就属于同类内容的扩大阅读。
三、 学生与学生对话,把握开放性
传统语文教学很少涉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在相互对话、相互影响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育因素被完全忽视和浪费掉了,这也是语文教学长期呈现出静态状态的一个原因所在。“对话式”语文教学则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借助对话,学生与学生的思维碰撞和交融,“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学生由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地位被请回到中心地位,语文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包括同桌的交流,小组间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几种对话的模式。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真正彻底摒弃自己唱主角,几个优秀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甚至听众的状况,让所有学生动起来。“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种对话中不乏有讨论、辩论,不乏有新思想。学生之间的对话要做到以下三点:
1. 把握对话时机。古代教育家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学生“心求通”“口欲言”的状态下开展讨论最好。一位老师这样上《斑羚飞渡》:
教师:神奇的自然界中,处处充满了舐犊情深的情景,这些画面让人感动。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关于斑羚的故事:一群斑羚被猎人追赶着,到了悬崖边上,离对面的悬崖有六米多远,可斑羚的跳跃能力最多只有五米远,前面是万丈深渊,后面是猎人的枪口,在这种情况下,斑羚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斑羚的世界,去看看斑羚是怎么做的。教师的动情言语,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学生便阅读文本,认真思考。
读了这个场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悲惨、惨烈、悲壮等。
教师:斑羚们面对着生与死,不得不做出选择。我们面对着一篇作品以及作品中的角色,是否也来选择一次?
(1)如果你选的是斑羚头羊,飞渡前、飞渡时、飞渡后你会想些什么?(2)如果你选的是老斑羚,飞渡前,你想对小斑羚说什么?(3)如果你选的是小斑羚,成功飞渡后,你会对坠入悬崖的老斑羚说什么?由于学生被文中的斑羚深深震撼了,学生与文本交流,生与生展开了讨论,进行了对话。这样使阅读教学在学生体验、感悟、想象中不断得到升华。
2. 培养合作精神。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相互弥补,相互启发,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上《风筝》时对“为什么弟弟早已忘记了精神的虐杀那一幕”这个问题进行了小组合作讨论,使难题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圆满回答:一是确实随时间的流逝而忘却;二是为了安慰哥哥,不想让他伤心、内疚;三是受虐者甘心受虐,认为当初的虐杀是正确的。这样,使学生在思考、讨论、述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合作探究,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3. 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自行设计,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如在上新教材《羚羊木雕》时,可以放手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进行学习,自编剧本,再由学生自编自导。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对话,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习的欲望。
四、 教师与学生对话,把握平等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包办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被客体化了。而在“对话式”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那种知识灌输与被灌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对话关系,双方互相倾听和对话,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对话中获得思想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做到教学相长。
当然,对话不是无原则的自流式的闲谈。教师和学生虽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他有权利也有义务成为平等对话的“主持人”,以自己的学识才智、修养阅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师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会使语文教学更加具有人文教育的气息。“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
那么,怎样才能将师生的交流对话落到实处呢?
1. 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学生,激发他们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教师释放自己的情感,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的生命存在,学生积极地接纳、呼应教师的生命存在,此时师生都是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有学生说骗子“聪明”,想出了绝妙的计策,捉弄了皇帝和大臣。老师没有指责他,纠正他,紧接着就有同学对“聪明”进行了反驳,说骗子“狡猾”而不是聪明。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
2. 设计开放的交流话题。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灵活的生成。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3. 善用激励的评价话语。作为教师来说,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的投入,赞美是驱使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甚至,教师的一个笑脸,一句发自内心的鼓励或者一次诚恳的期望,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乃至震撼。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要善用激励性的语言。要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好表现的心理,来创造课堂奇迹。老师充满激情的鼓励话语,会让学生终生难忘!
“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昭示着民主和平等,凸显着创造和生成,张扬着个性和人性。“对话”创设了生动、真切的交往情境,构建了学生具体、真实的体验平台。对话教学体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任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须在一定的交往情境中、在学生的真实体验中孕育、生成、发展,这是教师所无法包办替代的。“一个人有了浓厚的对话兴趣,有了众多的对话关系,有了广阔的对话领域,有了高雅的对话主题,那么在长期的对话场景中,会变得乐观、合群、机智、深沉、成熟……”没有对话,也就没有人的发展,我们必须将“对话”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① 王月芬:《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 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 崔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上)》,《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3期。
④ 曹明海:《生活:语文教学的源头──论刘国正语文生活观》,《课程·教材·教法》 2002年第6期。
⑤ 方利民:《对话:让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教学月刊》 2004年第5期。
[作者单位: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