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167

[ 潘双林 文选 ]   

透析“被”字句

◇ 潘双林

  肇始于“被就业”,“被增长”“被统计”“被小康”“被自愿”“被幸福”“被代表”接踵而至。一时间, “被+某词”的句式在各大报纸、网络等传媒上频频亮相,“被”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热词”。
  网络时代,一语风行,无甚稀奇,一个陌生的词可以一夜蹿红,独领风骚三五天,然后销声匿迹。然而, “被就业”一词衍生出众多的“被”词家族的现象,难得一见。因此本文试从语法分析的角度,探究“被”字句背后的一些意味。
  一、“不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描述着“别扭的被动生存现实”
  英语里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现代汉语中也有主动句和被动句之分。在动作动词作谓语的句子中,施事者做主语的是主动句。如:
  小张搞丢了新买的数码相机。(一般主谓句)
  受事者做句子的主语,表示被动意义,是被动句。如:
  新买的数码相机被小张搞丢了。(一般被动句)
  按照常规,“被”字句中,谓语动词(如前面的例句中“搞丢”)必须是及物动词。否则,便被视为病句。“就业”等词是不及物动词,所以,刚开始我们读起来和听起来都感觉特别别扭。“就业”就是“就业”了,怎么能“被就业”呢?“增长”就是“增长”了,怎么能“被增长”呢?本来这样的被动语态是不存在的、不合理的。然而,就是这种别扭的被动语态产生了特别的表达效果。
  我们知道,及物动词往往具有“处置”的意义,如,“打破了茶杯”“排除了异己”,都可以改成把字句,“把茶杯打破了”“把异己排除了”,具有鲜明的“处置”的意味。正因为如此,“被”字句就相应地具有“被处置”的意味。如,“茶杯被打破了”“异己被排除了”,可以体会到鲜明的“被处置”的意味。“被就业”“被增长”等词语,是把及物动词的“处置”特征强加到不及物动词上,使“就业”“增长”等不具有“被处置”特征的词语硬生生地具有“被处置”的特征。“就业”是自己“就业”,“增长”是自己“增长”,前面冠以“被”字,暴露了这个社会生存状态的乖异、诡谲和荒诞,本应自己说了算的事,自己竟然做不了主,就业变成了“被就业”,捐款变成了“被捐款”。
  让不及物动词具有及物动词的“被处置”特征,实在是一个创造,这种别扭的被动语态,描述的是弱势群体一种“任人摆布”的不自由的别扭的生存状态,令人深思。
  二、“被”字前后对象的力量对比折射出社会的不平等和某些缺失
  在被字句中,往往用介词“被”介引出施动对象。“被”字介引出的施动者相对于受动者的主语往往具有明显的强势。如:
  球被我踢飞了。(球可以任我踢)
  他被红卫兵小将们戴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高帽子。(红卫兵小将可以对他进行人格上的任意侮辱)
  老太太被那几个彪形大汉扇了几个耳光。(力量对比悬殊,彪形大汉可以任意施暴)
  在上述被字句中,“被”就相当于英语被动语态的单词“by”,“by”引出施动者,而这一施动者往往较前面的受动者具有着强势力量。如,The little boy was made to do heavy work by the boss.(这个小男孩被老板派去干重活)
  最近的“被”字句,更有这样的特点。2009年7月12日,网友“酱里合酱”在天涯论坛发帖“我就业啦,就业啦,太兴奋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讽刺西北某大学为了提高就业率,让没有就业的大学生与并不存在的企业签订一份子虚乌有的就业协议。“被就业”一词迅速风靡网络。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数据,各行业月平均工资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这一结果并没有得到众多普通公民的承认,只是统计部门用某种“技术手段”“增长”了,“被增长”一词诞生。
  通观“被就业”“被增长”“被小康”“被捐款”“被自愿”“被幸福”“被代表”这些语词产生的语境,尽管有些“被”后面介引的对象省略了,或者由于种种众所周知的原因隐去了,但不难发现,这些施动对象几乎都是一些公权部门或者是拥有某种公权的个人。虽然他们的言行可能是个人所为,或者是无心之举,不能代表整个社会,却从一个侧面暴露了他们的惯性思维和作风,暴露了民众与公权之间的不平等、民权保障制度的缺失以及转型时期社会诚信的缺失。
  三、“被”词的处置结果集中反映着不愉快的民声
  从语法分析的角度讲,“被”字句的信息焦点一般在句末。在被字句中,主语作为受动者,被谓语动词代表的动作所处置,处置行为来源于“被”字的介引对象,处置的后果使得主语事物有了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有了某种经历,等等。谓语部分的复杂性也就是要体现句末的这些处置的后果。因此,主语的这种被处置意义对主语来说往往是不愉快或不希望的,这就使“被”字句的表意一般是不愉快、不希望的事情。如:
  我的手被菜刀切破了。
  他的凯迪拉克被砸了。
  他被那几个外国佬给骗了。
  当然也有的“被”字句表示的不愉悦、不企望的意思不是针对主语,而是针对说话者、针对某种关系,或无法明指的。如:
  最近几年培养的好苗子都被国家队挑走了。(对说话者来说是不如意的)
  此次强降水,我市许多道路被积水淹没。(无法说对谁是不如意的,但事件本身确实不如人意)
  “我被就业了”“我的工资被增长了”“我被捐款了”…… 这些“被处置”的结果民众是无法接受却又无法拒绝的,民众是不愉悦的。民众造出这样一些句子,就是在宣泄一种不满或者愤怒的情绪。在这些句子中,我们能读到民众在傲慢与强势面前无能为力的痛苦,权利被侵占却又有无法诉说的尴尬。这些被字句的频频出现,集中反映着不愉悦的民声,也在提醒我们的某些权力部门,关注民生请从关注民声开始。
  由此可见,“被”字句的风光,并不是一件荣耀的事情,只能说它反映着近一段时期社会关系的焦虑,诉说着弱势群体的无奈。相反,当我们的民众成为强势群体,越来越多地成为“主语”时,这样的“被”字句必将消失。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中学]

透析“被”字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