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161

[ 李陈新 文选 ]   

借鉴阅读中的自主性培养策略

◇ 李陈新

  “借鉴”是习作教学一条成功经验, “借鉴阅读”则是习作教学一种常用方法。人们明白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后,积极尝试着以课例剖析、教师下水、习作例文等方式来教学生写作。无疑,这是必要的而且是有效的。然而,当我们置身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中,重新审视苏教版习作设计时,眼前为之一亮:从那里寻找到了借鉴阅读的另一视角,即从关注主体的自主性上入手研究借鉴阅读的有效性。可以说,这是我们在进行“小学习作‘读—仿—创’实验研究”中首先得到的一个认识。经过实践与思考,我们形成的关于借鉴阅读中的自主性培养策略主要由以下三个环节组成:
  环节之一,创设例文情境,以“说”引“困”,使学生为“困”而读。这里,苏教版教材已经为“例文情境”配上了题图。
  例如苏教版第五册教材的《习作5》,教材是这样进行设计的:
  铅 笔 刨 刀
  我有一只铅笔刨刀。它的外壳是塑料做的,形状像一座小房子。蓝色的屋顶,雪白的墙壁,显得小巧玲珑。屋顶的烟囱上面有个小圆孔,外口大,里口小,刨刀就装在这里。需要削铅笔,就将铅笔插进去,顶住劲轻轻地旋转,一会儿就削好了。最有趣的是它的那扇可以开合的绿色小门,削下的铅笔屑就是从这里倒出来的。
  
  铅笔刨刀是文具的一种,小作者先写它是用什么做的,是什么形状的,接着着重写了怎么用它来削铅笔,从哪里倒出削下的铅笔屑。小作者观察细致,写得生动逼真。
  认真观察一下你的铅笔刨刀或其他文具,看看它是什么做的,形状怎样,上面有什么图案,它有什么用途。先说说,再写下来。
  
  教学时,我们为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例文,首先出示题图中的铅笔刨刀,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说话:这只铅笔刨刀什么样儿的?你知道怎么用吗?“说”然后知“困”。于是,我们接着相机启发学生: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你认为哪些地方说得比你好,哪些地方还比你差?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既符合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又体现了儿童的心理需求和年龄特点。小学生尤其是习作起步阶段的小学生阅读能力原本就是那个层次;而借鉴阅读客观上要求是从“写作的角度”去阅读,阅读层次显然就提高了。这个时候,我们如果仅是就阅读而阅读,倒不如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一下,在说话中比较一下。体验中有“情”,比较中有“趣”。学生在情趣中阅读总比为读而读来得舒心,来得实在。
  环节之二,再现生活情境,以“似”引“思”,使学生为“思”而读。我们仍以苏教版第五册教材的《习作5》为例。在进行到这个环节时,着力点应该在于打开学生取材的思路,着眼点应该在于再现学生各自的生活情境。于是,我们所经常设计的问题有:①课本上介绍的是“刨刀”这个文具,你准备介绍什么文具?②观察一下,然后说说,争取比它说得好。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们只是把借鉴阅读的例文作为一个类比的“相似”材料呈现于学生的面前。它的最大作为在于启发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因为《相似论》关于“相似块”的学说中就有这样的阐述,人们头脑中的相似块是一个能在相似的环境与条件下,被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重组、相似创造的信息组块。“这样的信息组块存贮在人们的头脑之中并不是静止的,它一方面能和感觉器官不断输入的信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它又能和其他的相似块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结成新的相似块。”正是这一“相似”原理,使例文发挥了其引“思”引“路”、再现生活另一面的深刻作用。
  环节之三,凸现语言价值,以“文”引“法”,使学生为“法”而读。当然,这个“法”不是空洞的文章作法,而是鲜活的为学生所感兴趣的句、段、篇。这些句、段、篇在课文中、例文中可以说俯拾皆是——
  苏教版第九册《习作5》中鸽子飞行的动作:“……它时而低,时而高,时而快,时而慢,尾巴展开着,像一把白色的纸扇。飞累了,便落在对面屋顶上,有时慢慢地踱着方步,有时站着‘咕咕’叫。”
  苏教版第九册《习作2》中比赛场面的描写:
  “决胜局开始了。妹妹发球十分刁钻,忽而发长球,忽而发短球,忽而转,忽而不转,使姐姐接球频频失误,连丢5分。
  “姐姐立即改变打法,连连攻妹妹的反手,比分很快追了上来。9平,10平,11平,双方比分咬得很紧。老师和同学们不断为她们鼓掌,一些人还有节奏地喊着‘加油!加油!’ ……”
  苏教版第九册《习作7》扩写中的多个扩点。
  ……
  对于这样的句、段、篇,学生不用心发现,不用心体会,是绝对不会品味到其例文的价值的。对此,我们总是积极鼓励学生在从读中揣摩,读中得法:①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你从这篇例文中看到哪些习作的门道了?②得门道一定会老到,请品一品你的发现,悟一悟它的好处。通过这一系列的自读、发现、品味和感悟,例文中的飞行动作、比赛场面、多个扩点等语言价值被凸现了出来。其中有语言的美、写法的巧。读着读着,学生就再也不会感到阅读例文味同嚼蜡。
  综上所述,借鉴阅读中的自主性培养关注了主体的心理层面。为“困”而读是进入角色,为“思”而读是扮演角色,为“法”而读是演好角色。如此三读,层层深入。经过长期的训练与培养,学生对习作中的借鉴阅读一定会是情有独钟,学生习作中的借鉴阅读一定会是自主探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裕华镇中心小学]

借鉴阅读中的自主性培养策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