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教师必须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课堂生命状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让课堂凸显生命关怀,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教育的殿堂。
一、 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别致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导课艺术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合作、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更高。
二、 优化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学生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我在《春》《济南的冬天》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鼓励几个“电脑小高手”根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虽稚拙却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的课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蕴藏的巨大潜能。
三、 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课堂上的交流互动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按学生性别、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合理划分,编成四人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师生、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质疑探究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共同切磋的机会,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点,从而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创新的热情。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性品质,并可使学生在相互帮助、接纳、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学生高涨的情绪、大胆的尝试、亲密的合作、心理的融通构成了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交往状态有助于学生形成开朗、进取、亲切、真诚等的良好心理素质,真正有助于个体成长并焕发生命活力。
四、 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新课程呼唤充满乐学气氛和生动、活泼、竞争的教育景象。
只有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里,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关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被调动起来,学生才能在不断地参与、交往、思考的状态下,感受成长的喜悦,释放个性与潜能,愉快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学生的情绪状态。如神情呆滞,则说明听课走神;眉头锁紧,则表明疑窦丛生;点头微笑,则表明理解认同;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迅速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已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形成良性互动,达到了整体优化。
五、 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生成状态是学生在一堂课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是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效果的重要指征,也是衡量语文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因为它或是学生的突发奇想,灵感闪现的一瞬,思维火花迸溅的刹那,抑或是水到渠成、心领神会的结果。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均有可能促进学生生成状态的形成。评价生成状态时,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力投入学习,并从中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也可以看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在评价方式上,将口头与笔头、知识与技能、操作与实验、竞赛与活动、问题情境与社会实践灵活地运用到评价中,创造性地“寓考于乐”,淡化考试竞争、淡化分数意识;评价方法上可使用档案袋和活动法,充分发挥考评对学生发展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对教学的改革功能,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要有对学生知识的评价,而且要有学生人格形成、能力与水平、身心发展、品德养成等方面的评价。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发展的需求,更是承认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存在价值的体现。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与凸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才能真正凸显生命关怀。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青墩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