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学生的积极情感一旦产生,他的情绪则会处于最佳状态,随之学习效率也会处于最好态势。苏霍姆林斯基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悦。
一、 以教师之情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语文教师教学时语言应力求清楚、准确、生动、形象,甚至有一定的幽默感,这样既能传知还能传情。语文教师的表情也应该是丰富的,教师富有表情的讲解,使学生获得真切、动人的感受,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比如我在教《小动物过冬 》一文时,课文中的角色较多,我在范读时运用了儿童化语言,把每种动物的“语言”、神态再现出来,学生就如同进入了童话世界。他们的兴趣、情感被调动起来了,不少学生也模拟起动物的声音形态来。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我用富有情感的音调,自然优雅的教态,以及生动、恰当的衔接语,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接受知识,接受陶冶,接受教育。
二、 以课文之情去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语文教学可以说是生命的交往和沟通,而最能唤起这种交往和沟通的就是情感,情感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在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蕴涵其中,要上好语文课,教师必须以课文之情去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可以采用朗读启发、研读体味、再现情景、体验情境、介绍背景、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培养情感。
曾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她首先导入课文第二部分,以饱满的热情引导学生随作者在园内漫游,从品词析句中领悟圆明园的宏伟与珍贵。再布置学生议论:“你对我国有这样伟大的园林有何感想?”当学生充分表达了内心的自豪与喜爱之情后,教师的感情一转,以沉痛的语气过渡:“可是,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竟在几天之内化为灰烬,珍贵的文物被抢劫一空,恢宏的建筑成为一片废墟。是谁犯下了这样的滔天罪行呢?”学生开始对课文第三部分读、画、议。通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训练深入理解了这部分的重要词句,同时产生了发自内心的仇恨与悲伤。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放映了《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片段,看着画面上侵略者疯狂地烧杀抢掠的情景,听着解说人时而激愤时而痛心的讲述,学生流下了眼泪,紧握双拳,满面激愤,思想感情达到了高潮,争相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受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 以教学之情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情境,一定场合下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往往具有综合作用,在快乐的情境中会产生快乐感,反之会产生苦闷、悲哀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识字教学时,可运用绕口令、找朋友、猜字谜等生动有趣的语文游戏进行教学。在课文教学时,充分运用幻灯、投影、插图、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情感。在巩固知识时,开展竞赛,如“朗读比赛”“抢答比赛”等,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情感。如教学《狐狸和乌鸦》,在巩固阶段,我让一名同学扮演乌鸦,一名同学扮演狐狸,要求他们凭借自己对课文语言的记忆,并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按自己的理解配合面部表情、语言动作进行表演。学生情绪高涨,纷纷举手表演。他们通过声情并茂的表演,把狐狸的狡猾之态、乌鸦的得意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通过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有情感地教,学生才会学得兴味盎然。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仇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