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依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奔赴延安途中的见闻与感受于1943年3月写就的一篇托物抒情散文。通过对白杨树的礼赞,热情地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那种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文中多姿多彩的笔法运用,颇具写作的借鉴意义,值得品评,值得欣赏。
文章开篇伊始,起笔突兀峻拔,礼赞之情破空而来。颇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意趣。茅公在将礼赞对象——白杨树直接点出之后,却并未“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急于阐发礼赞的缘由,而是运用宕笔徐徐展开,用舒缓亲切的笔调引领读者漫游在西北黄土高原那雄伟壮阔的景象之中,让读者尽情的饱览西北高原之独特风光,一直到读者尽兴发困。如此落笔,实则为白杨树的出场亮相精心布置广阔背景,极力渲染粗犷氛围。茅公运笔至此,读者似乎才豁然明了:茅公如此铺陈高原壮观景象原来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白杨树生长在如此雄伟壮阔的西北高原之上,怪不得令茅公于刹那间在看见有那么生长着的一株、三五株傲然耸立的白杨树时不由得极为“惊奇地叫了一声”!
茅公在描绘高原景像的同时还兼用了衬笔笔法。茅公是在用白杨树赖以生存的壮阔环境来衬托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此处为茅公一咏白杨树的不平凡。
紧接着,茅公又运用绘画中的点染笔法——所谓点染,原为绘画时给景物点缀和着色的技法,后来成为作品中抽象的评点和具体的描写紧密结合的一种笔法——先用“力争上游”这一人格化的动感语句,亦可视作饱蘸“力争上游”的动态色彩,一笔点染出白杨树的形貌特征: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然后自下而上的对白杨树整体上作尽情的涂染,这样便将白杨树的神韵风采,美貌特征写意与工笔相结合地予以描绘。白杨树的不平凡再一次的得以凸现出来。这处即为茅公第二次咏赞白杨树的不平凡。
紧承白杨树的形貌美,茅公便采用了抑扬笔法,直抒胸臆激情满怀地放声赞美白杨树——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之后便合用排比和层递的笔法,引导读者的思绪,逐步揭示出白杨树所具有的内在精神品质美,即茅公所赋予白杨树的象征美。这是茅公礼赞白杨树最为根本之所在,也是茅公托义于物寄情于怀的象征笔法的集中体现。此处亦为茅公之咏赞白杨树的第三次不平凡。
茅公在运用反复笔法一咏三叹的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后,应该说文章至此自然应是水到渠成,卒章显志了:“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白杨树不但……尤其……精神。”茅公完全可将“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一句作为文章的结束语。然而,就在礼赞之情本已达到高潮即可戛然而止的情况下,茅公似乎激情难止意犹未尽。于是又采用对比的笔法,将贵族化的楠木与平民化的白杨树作了鲜明的对比映衬,再一次地掀起对白杨树的礼赞高潮。之后,就在不忘与起笔相呼应的收笔中戛然而止。
正是因为茅公在《白杨礼赞》一文中采用了上述如此众多的笔法,才将对白杨树的礼赞之情抒写得酣畅淋漓尽致。纵览全篇,确实不由得不使人钦佩茅公所用笔法之丰富多彩,不愧为大家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