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师曾强调说:“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简单。”简单,就是删繁就简,留出创新空间。郑板桥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只有删繁就简,才能冲破层层束缚,大胆创造,标新立异。小学古诗教学尤其如此。
一、 诵读体会
关于学习古诗,《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均有明确规定,如第二学段(即中年级)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即高年级)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两个学段都要求学生“诵读”,通过诵读来“感受、体验、体味、领悟”,这里强调一个词:“诵读”。评价朗读质量的标准是正确、流利、有感情三方面。要让学生读得正确不难,读流利了也不难,难的是有感情。如何真正做到声情并茂不容易,需要调动读者全部的积累和技巧才能实现。学习古诗,“读”是第一位的。学完一首古诗后不会读,这种古诗教学是不成功的。
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特别适宜于古诗文学习。诵读比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这一方法对学生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投入情感都有好处,在“润物无声”中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我们提倡古诗教学以诵读为主,就是要摈弃机械的分析和解释。品味、内化是学习古诗的真正方法。欲速则不达,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学要求的安排、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必须遵循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的规律,联系儿童的生活,让儿童自己来理解。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将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才能逐步学会举一反三,逐步获得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二、 理解欣赏
古诗教学,老师应当信任学生,大胆放手,遵循“不讲”的原则:学生可以通过工具书或资料查到的字词不讲;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通过推导或与同学合作研究能弄懂的词语不讲;学生努力一把可以完整理解意思的诗句不讲;学生自己能评价的老师不讲;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欣赏诗词妙处的,老师不讲。简化讲解,有利于营造合作、探究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不讲,不代表没有人讲,把讲的机会留给学生——学习的主体。
特级教师贾志敏认为,好老师,不一定口若悬河,不一定能歌善舞,更不一定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好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学生服务。课堂上,老师是要把自己的位置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听说读写。不要低估学生,学生的语言自有其独到之处,精彩总在不经意间出现。
理解诗词之后,老师应带领学生欣赏诗词。欣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对阅读有着更高的要求。它需要孩子们驱遣想象,调动情感,运用形象思维;需要他们对文章不仅“分析研究”,而且“综合感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真正凭借自己的大脑领略“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窥见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意会境界,达到与作者共鸣的地步。毫无疑问,欣赏是一种主观体验,不要低估了孩子的眼光,给他们一片阳光,他们就可以非常灿烂——也就是说,只要你把他们放在平等交流的位置上,发扬教学民主,他们就能作出相应的回答。只要学生肯调动自己的激情,投入地欣赏古诗词的妙处,课堂就会生成许多精彩。我们还应该善于抓住课堂生成机会,一次又一次碰撞出学生的思维火光。
三、 探究阅读
叶澜教授强调:“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没有了详细周密的一个又一个教学环节的束缚,教师就可以跟着孩子的思路与学生真诚对话,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的甜蜜,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孩子们也许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也许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古希腊的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思维当然更是因人而异。阅读是由主体操作和进行的一种行为,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老师讲得精练,将自己成熟的思考融在了简短的语言中,将时间让给学生探究阅读,保证了大部分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或朗读或提问或评价或讲解,个性化阅读的效果就会显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明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