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称阅读为“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通过大量阅读,学生方能感知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积淀,提高写作能力,增强语文素质,提高文学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改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旨在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挖掘他们的潜能,提高自我建构的能力,一句话,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课堂阅读教学必须做到:
一、 联系积累阅读。学生在一天天长大,也在一天天积累。当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和文本进行碰撞的时候,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猜测(或者称之为疑问),而当他们猜测的时候,就会产生看个究竟的欲望,这种欲望就是内在的阅读动机了。所以,成功的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与文本碰撞,从而产生猜测,让他们带着疑问和期待进入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唤醒和激活学生现有的积累,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二、 倡导创意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让学生自主地“读出感情、以读见悟”应成为贯穿整个阅读教学的一条主线。高明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理所当然地要抓住带有根本性质的、最为有效的手段——朗读,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之中,完成认读、体悟、碰撞、思索、表达……从而实现阅读进程中的“二度创造”。
《生命桥》一课学完后,老师问:“你最想对谁说?”有人说想对老羚羊说,因为它有博大的爱;有人想对小羚羊说,它们沉着镇定;有人想对猎人说,让他们放下猎枪;更有人想对高山说,让高山作证,为这种爱、这种奇迹作证……说实在的,不少理解恐怕是教师也无法企及的。
三、 开展课外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一本有益的图书,就是打开一扇知识的大门。除了课堂教学、课内阅读外,还要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扩大知识面,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形成了自学能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大量阅读、大量积累,为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儿童读物以生动的语言、鲜明的形象、精彩的情节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好平台。学生在课后阅读了很多书籍,如《鲁滨逊漂流记》《昆虫记》《水浒传》《淘气包马小跳》《伊索寓言》等,也经常和我交流读书的体会。学生选择自己真正想读的书,读起来那么自然、那么舒服、那么投入、那么忘我。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谈吐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愉悦了。
四、 设计多彩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经也应是语文实践。”我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1. 优秀文段朗读
2. 每日积累训练
3. 语文游戏活动
4. 精彩故事讲演
5. 古典诗文比赛
由于采用上述教法,学生语文素养大有提高。学完了《爱如茉莉》后,我让孩子进行诗歌创作,说说爱还如什么?有的说爱如空气,无所不在,无微不至;有的说爱如皎洁的月,静静地给人光明;有的说爱如北斗星,默默地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于是我趁热打铁,开展争当小诗人活动,精彩的诗句纷至沓来:
学生甲:爱,是生病时,妈妈流下的一行泪;爱,是失败时,爸爸鼓励的一句话;爱,是下雨时,爸爸撑开的一把伞;爱,是放学后,奶奶端上的一碗饭…………
学生乙:爱,是父母间一句问候;爱,是朋友间一次搀手;爱,是同学间一场游戏;爱,是同事间一轮合作……
学生丙:爱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爱如康乃馨,温馨而祥和;爱如牡丹,高贵而典雅;爱如柠檬,有酸也有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江西特级教师潘凤湘老师30多年来的座右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务必教会学生读书”。为了让学生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而“有效读书”,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必须让学生走进阅读,有效阅读,读出滋味,读出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