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427826

[ 叶乃初 文选 ]   

茅屋已随为秋风去 大义长存天地间 ——试谈诗人杜甫崇高的人居情怀

◇ 叶乃初

 

公元761年春天,在亲友的接济帮助下,饱经丧乱之苦的诗人杜甫在成都西郊清幽怡人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间茅屋,这才总算有了一个安稳的家,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清新迷人的田园风光让诗人杜甫享受到了平静生活的自由美好,让他感到快乐和自足,心中自然充满着无比的喜悦之情。“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些清新优美的诗句就是在茅屋建成之后,诗人或漫步溪畔,或遣兴江边,或凭栏眺望,或夜听风雨吟诵而成的,这是诗人杜甫当时生活安定、心境愉悦的真实写照。诗人杜甫在这里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和自由,怎能不尽情地倾吐对理想人居环境的由衷渴望与赞美呢?

然而好景不长,当年深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秋日,杜甫赖以栖身的茅屋却被秋风所破:先是大风破屋,茅飞渡江,尔后大雨接踵而至,屋破雨漏。长夜沾湿,长夜漫漫,长夜难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诗人在这样的背景和情境之下谱写而成的。

诗篇的最后一节诗句,是全诗最重要的部分,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也是诗人杜甫崇高的人居情怀的集中体现。在这里从人居情怀的角度不仅抒发了诗人的美好期盼,也表现了杜甫同情民生疾苦、体察民间冷暖的高尚情操。

在屋破雨漏的困苦情境中,诗人以天下之忧为忧,由切身体验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如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倍受煎熬,他便渴望着有“广厦千万间”来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他便泯灭“小我”,想以牺牲个人舍己为人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于是不由得替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寸不动安如山!呜呼,眼前何时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在屋漏床湿身冷的痛苦处境中,诗人想到的却是天下穷寒的民众,只要他们都能居住得安定快乐,即使自己住的是破房子,甚至冻死,也心甘情愿。这种因自身遭受痛苦而推己及人想到他人的痛苦,进而想到只要能使他人免除受寒受冻之苦,宁肯自己受苦受冻致死而无怨无悔的思想感情,其抒写的笔锋是何等粗犷有力,其迸发的声音是何等铿锵宏亮,其展示的形象是何等壮阔深达,其表现的情怀是何等的高尚感人,其显示的思想境界又是何等的崇高伟大。诗人杜甫所表现出的这种奔放的激情、殷切的渴望、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真是情真意切淋漓尽致一览无余。

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所遭受的疾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自身的疾苦,而是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疾苦推己及人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疾苦,来表现社会的疾苦,时代的疾苦。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应该可以看到诗人杜甫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痛苦遭遇而怜悯自己,而哀叹失眠,而是在大声地疾呼高声地呐喊!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杜甫脑海里翻腾的不仅仅只是“吾庐独破”,而且也有“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正是诗人杜甫的这种炽热的人居情怀千百年来一直在激动着一代又一代无数读者的心灵,并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世间只有两种事物最崇高,一是夜晚灿烂的星空,一是人内心的道德律令。”当“亲朋无一字,老病无孤舟”时,从个人的境遇来说,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之时是非常卑微渺小而尤其值得同情的。但我们从他“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旷世独白中,看到的却是一个极具崇高人居情怀的杜甫,一个胸怀博大,心灵美好的杜甫,一个大“义”长存于天地之间的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