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我们要使学生的生活中不单单只有学习,还要使学习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给学生自由时间。”那么学生自由的时间来自哪里呢?很明显来自课堂。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又说道:“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总能给学生赢得自由的时间。”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在追求自主学习的新课改大潮下,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让自己的课堂简约起来,还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使学生有自由的时间,有自己的方法,有自己的思想,进而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所谓简约的课堂,就是指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高度概括的课堂,这种概括性不是一般理解意义上的简单、空洞,而是以简洁、清晰、精炼、完美的外在形式具体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的简洁明了,更体现在内容与方法上的丰富与深刻,亦即内容的言简意赅、文约义丰,教学方法与思维训练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向学生传递人类基本价值理念的平台,理应体现、发扬、崇尚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与学生应该过一种简约、轻松而深刻、自由的精神生活。
然而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一堂课往往是自己在唱独角戏,从头到尾都是自己一个人在讲,这种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实际上就是一种霸权行为,是剥夺学生民主权利的行为,这种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又怎么会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还有一些老师在课堂上也注意给学生一些时间讨论,但并不注重对课堂情况的掌控,特别是碰到学生的回答超出课堂范围的时候,往往听之任之,这样的结果一般教学任务很难完成,有时甚至出现课堂混乱的局面。还有极个别的老师课前备课不可谓不认真,课堂设计也很精炼,但在上课的过程中遇到自己比较熟悉的话题时往往大谈特谈,有时甚至跑题了自己还不知道。凡此种种,都是课堂不简约的表现,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注意。
上好一堂真正的简约课必须做到如下几点: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要。目标的简明是前提,教师一定要有目标意识,一堂课不可能解决那么多问题,这堂课应该解决什么问题,作为教师自己应该心中有数。内容的简约是核心,教学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目标明确后作为教师就应该围绕目标,删繁就简,确定这堂课的核心内容,要找出那些为学生真正所需要的、终身有用的核心知识进行教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环节的简化,方法的简便,媒介的简单是上好一堂简约课的重要手段,这三点许多教师都有很深的体会。上课不是演戏,简洁明了最为学生接受,效果也最好。这里重点要说一下教学媒介的使用,多媒体越来越多地在教学中被使用,这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课堂的容量,但另一方面也会扼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所以要合理、有针对性地使用。最后要说的是教学用语,教学语言是教师与学生直接沟通的工具,因此简明扼要就显得至关重要,很难想象一个说话罗嗦、辞不达意的教师能把一堂课上好!语言是思维的外在显现,一个思维缜密的人其语言也一定严谨而流畅;语言拖沓、表达不清正反映他思维的混乱。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锤炼自己的教学用语,能用一句话表达的绝不用两句,能用一个词表达的绝不用两个词。有人曾经这样形容简要的教学用语,说它“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在课堂上一直追求简单中的深刻,他的教学步骤很简约,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课堂流程却极富诗意。笔者有幸观看了孙老师的《最大的麦穗》教学实录,感受尤为深刻。孙老师在执教过程中以读为主线,通过五种不同的读书,开拓出了阅读教学的新天地。即尝试读(感知文本)、思考读(领悟文本)、展示读(内化文本)、探究读(赏析文本)、无声读(超越文本)。这堂课既保证了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时间与空间,又有效锻炼了他们在课堂上唤醒自我、张扬自我、超越自我的本领;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豪感,又直接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讲得少,引得巧,效果好”是所有听课老师由衷的评价。“讲得少”就是语言精炼,“引得巧”就是方法得当,“效果好”就是还更多时间于学生的最好的回报!
当然,简约并不等于简单意义上的“减法”,它是教者独特的匠心。简约是大气度、大智慧!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简洁是智慧的灵魂”,教师课堂的简约与作家写作的简洁是一样的,都是智慧的体现。这种智慧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深刻认识。只有在简约的课堂中,我们才能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才能给自己更多的解放,教师与学生才能真正过上一种简约、轻松而深刻、自由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①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③ 魏本亚:《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④ 威廉·威尔斯曼:《教育研究方法导论》,1997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