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到一些学生的作文表达的并非真情实感,就以下面的一篇作文为例:
“把心放宽就不挤了”
一天,下班高峰,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人们被挤得透不过气来,汽车摇摇晃晃地行驶着。
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声,我寻声望去,只见一位打扮入时的阿姨,尖着嗓子叫:“唉,挤什么挤,没长眼呀!”
“嚷什么,嚷什么!”一位中年大汉也提高了声调说。
“你踩着我了,你……”阿姨指着大汉的鼻子吼道。
大汉也不甘示弱,捋起袖子说:“怎么着,皮痒呀!”
“行了,行了”,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老大爷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了。”
阿姨和大汉都羞愧地低下了头,只听阿姨小声地说了声对不起,大汉也赶紧说:“都是我不好,你不要生气了。”阿姨和大汉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全车响起了激动的掌声。
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写得不错,无论是语言,还是人物的表情动作都描写得惟妙惟肖,一下子就使人身临其境,置身车中。读着读着,到了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的感受又是怎样呢?是否觉得似曾相识,是否觉得有点做作呢?
我认为两个稚童之间还有可能在大人的指导下“拉拉手,还是好朋友”。但是两个中年男女可能在众目睽睽下,在刚刚怒目冷对后用如此幼稚的形式重归于好吗?如果答案是“不”,那么作文中这样的描述就是做作,就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我认为本篇文章只要写到“阿姨和大汉都羞愧地低下了头”就足够了。
那么,学生们为什么会写如此套路的结尾呢?有人说,这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有关,他们平时就是那样吵了架以后马上和好的,而且和好的方式一般就是说声对不起,然后拉拉手。那我认为,你太不了解现在的孩子了,他们有的闹别扭以后好几个月不说一句话,有的甚至到毕业离开学校也没有和好;还有的学生会用打电话,或者更随机的方式来和好。“拉拉手,还是好朋友”的方式只有幼儿园和低年级的小朋友才用,三四五年级的学生一般是不时兴这样做了。而我们的作文课一般就是从三年级才开始的。所以,我认为出现如此结尾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很多的作文指导书中的文章结尾就是如此。2、老师们也是这么教的。看来,我们现在的课外读物和老师的授课方式还是有点公式化的味道。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写出不落俗套的作文呢? 我认为,最保险的办法是多描写事实,少写自己或者他人的内心活动。不要替读者想,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读者通过你的文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其中的情感。那么,老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写出这样的文章呢?
一、 多客观描写,少主观臆断
现在的作文讲授有很多花样,“活动作文”“表演作文”“想象作文”……追根究底还是在描述生活。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然小学生们写出的作品很难高于生活,那就只写真实的生活,写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写一个人,写清楚他的外貌,做的几件事情,而不写这个人长得如何,他的所作所为好与坏;写一件事,只要把这件事的时间、地点、相关人物及前因后果交待清楚就可以了,不要用类似“通过这件事,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那就是……”的结尾;写一个物件,只要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够了,不需要替读者发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我们要留给读者足够的评议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判断这个人的美丑,去想象这件事的影响,去感受这个东西的可爱。大多数人都愿意看原著,而不愿意看改编后的影视剧,我想原因正是如此吧。
二、 老师少说,学生多写
于永正老师上作文课很有一套,听他的课我有一个感受,就是他讲得比较少,留给孩子们的时间很多,让他们自由地构思、写作、朗读、修改、评议。老师讲得少了,学生受老师影响的机会一定会大大减少,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让人一看就是孩子们的作品,而不是套用大人的格式。文章中略显幼稚的想法,凌乱的结构都会让我们觉得很有趣,而不会觉得虚伪、做作。老师只需再帮助他们润色一下语言,整理一下条理就可以了,不要轻易抹杀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今天人们都已经能够登月了,谁知以后会发生什么呢!给孩子们搭建一个表达真情实感的平台,让他们痛快地表达出小脑袋里稀奇古怪的想法吧,不要对学生们要求得太多、太细,不要用你认为的优秀作文的框架框住孩子们,要让他们天马行空地去发挥,去表达自己的真性情,那么作为读者,一定会感受到他们文中藏着的真情的!
三、 不要为写作文而去读作文书
到书店去逛逛,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作文集锦》和《作文入门》十分地畅销,这也不足为奇,作文已成为学生和家长们的共同难题了,孩子们写不出来问家长,家长们说不出来就只好到书店买书,现学现卖。但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尤其是那些唯商业目的的畅销书,就更不要说了。负责一些的家长们会照着葫芦画瓢,给孩子讲解一下;懒些的家长只管把书扔给孩子,任其东抄一段,西摘一段,最后拼凑起来应付作业。导致孩子们作文的开头结尾千篇一律:“看着时钟滴滴答答,我又想起几年前的一件事……”;“这个地方风景真美,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老奶奶问我的名字,我大声说:‘奶奶,我是红领巾’”;“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我们要做一个像某某一样乐于助人的好学生”……这样拼凑的文章,抄袭的情感,你会觉得真实吗?
现在的老奶奶都骑着小三轮去买菜,你哪有机会帮她们提篮子呢?小孩子们迷路了都会找警察叔叔,你想去帮他,他还不敢用你呢!这才是真实的生活。老师们只有指导学生写出原汁原味的生活,读者们才会体会到其中的真情实感,就像品尝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一样。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