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210

[ 王金星 文选 ]   

悦读,悟读,赏读

◇ 王金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阅读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纵观几千年的教育史,自有语言文字以来,就有了“读”。“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活动,“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继承我国语文教学“熟读、静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并遵循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始终坚持以读为主要方法,以读为小学生主要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坚持从语言文字入手,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把启发式教学贯穿到“读”中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进行“以读为主”的语文基本功综合训练,使课堂教学统一于“以读为主线”的整体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
  一、 悦读
  以读激趣,体现愉悦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读”的优势,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强感受,激发他们对学习祖国语言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用饶有趣味的方式,激发孩子们读书的浓厚兴趣。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读”为主,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读、特读、多种形式地读,真正将自由活动的空间、文本、课堂归还给孩子,相信我们的孩子的能力,让我们的孩子在知识的海洋畅游(当然老师可扮演舵手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愉悦”应始终贯穿整堂课程、整个阅读的时机(当然包括课外阅读),学生愉悦的心理(阅读前、中、后)应是检验阅读过程实效的最高标准。
  二、 悟读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读”为本,通过设置一些阅读提纲或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学生读书时要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教师则由扶到放辅导学生读书,运用“自读、教读、引读、复读、诵读”等方式,真正把“读”置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感悟式教学法,意义重大。语文教学不能用概念和定律来衡量,它没有科学那么严密、严谨,没有定律般的规则,所以不该是唯一的答案和结果。语文教学要努力创设生活情景和场景,通过品读感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去体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让生命之火,感情之焰,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相碰撞中熊熊燃烧,让生命的激情相互感召,让生命的价值相互赞叹!
  三、 赏读
  阅读不是科学研究,它更多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审美欣赏。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审美欣赏。我们将阅读的这一过程命名为“赏读”。我们以为 “赏读”的提法更富有学科特色,更富有人文关怀。赏读充满了智慧,流淌着真情,闪耀着生命的光华!
  俞平伯先生指出:“古人做文章,感情充沛,情感勃发,故形之于作品。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来的轨道,追溯而上,凭借吟哦背诵、同声相应来使感情再现。”可见,读是缘语悟意最基本的方法。因此,让学生多多地阅读美文华章,一次次地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美,才能真正“走进语文,拥抱语文,品味语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高资中心小学]

悦读,悟读,赏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