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236

[ 张国安 文选 ]   

漫漫“书道”

◇ 张国安

  那一年,农村教师进城考试的失利像一面不通风的墙,堵得我心中又闷又慌。名列第三名而与机遇失之交臂,沦为平庸,失落、无奈与不甘几乎让我陷入痛苦深渊。路过熙熙攘攘的街市,无心留意那原本不属于我的欢腾,我走进一所清幽的校园。
  正值暑假,校园里已没有了朗朗的书声和匆匆的脚步。诺大的校园,只剩下我一个人踽踽独行,我有气无力地拖着双腿拾阶而上。
  忽然,一块卧虎石闯入我的视野,我眼睛一亮:“书道”,多么朴素而又温暖我心的名字啊!
  继续前行,一条石头铺砌的窄窄的小路向上伸展……
  我遥遥望去,竹槐葱葱郁郁,白墙黛瓦,亭角高翘,中间一块巨大的石碑立在亭中。“书道”中段是两垛短墙。
  我边走边低头审视着这一条静静地匍匐在脚下的“书道”。 这段小小的“书道”并不长,仿佛只是截取漫漫求知途中的一段。
  站在书道上,先贤在那头,我在这头。我仿佛看见在这条路的发端处仓颉一路专注地寻觅鸟兽的爪蹄印迹悄悄而来;骑青牛,西出函谷关,赴秦讲学的老子悠悠而来;乘着牛车奔走于陈、蔡的孔子匆匆而来;跨着毛驴入川的杜甫缓缓而来;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的苏东坡翩翩而来……我仿佛看见这条路上还显现出神秘的甲骨文、厚重的钟鼎文、壮美的篆书、严谨的隶书、狂放的草书和自由的行书以及娟秀的小楷……我仿佛看见先秦的浪漫、汉唐的典雅,魏晋的雄浑,宋元的绮丽和明清的清瘦……
  不知不觉,我已穿过两垛短墙,转过镌刻着“丰茂” “气韵沉古”的碑刻,从这条“书道”的一头来到碑亭。作为一名受过诗文熏陶的人,我可以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这段路实际的距离;我可以用自己的双眼打量路上与我擦肩而过的静默的竹槐、谦逊的垛墙、无语的碑刻;我甚至可以用心灵感受沿途馥郁的芬芳、氤氲的人文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可是,作为芸芸众生中一个生命体,我无法看到这条“书道”指向的无尽的远方,以及在远方默默等待我的人。
  书道已成为大地的一部分,大地就是先贤的书道。沟壑是先贤在泥泞中行走留下的脚印,山丘是先贤从泥泞中走出来时脚上剥掉的泥土,湖泊是先贤跋涉时的流下的汗水,竹槐是先贤小憩时,插在地上的竹杖。
  一代代先贤从四面八方走来,脚下踏出了一条条的道路。这些道路像一条条经线与纬线交织成一张网。这网中的结就是先民们用来记事的一个个绳结,在每一个路与路交汇的岔口都屹立着一位文化的集大成者,一如板块与板块运动撞击隆起的高山。就是这张网穿越中华五千年,构成了一幅华夏儿女巨大的思想文化版图。
  也许正是有了这些先贤鸿儒的一代代奔走呼告,一代代薪火相传、一代代文化的传承,才踏出一条煌煌书道,踏出一道泱泱中华的光辉之路,踏出一部灿烂辉煌的文明史。
  我忽然有一种仰视的感觉,“书道”好像已倒悬在头顶成为天空的一部分。
  书道中,或艰辛而来,或洒脱而过的先贤是我们头顶天空中一个个熠熠生辉的星宿,而我们是一个个前赴后继不停地奔走的行者。先贤们早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是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一直在默默指引着我们生命的走向。
  我忽然明白,原来我早已奔走在这条令我无限神往的书道上,而浮躁的我竟然没有觉察。我曾从过去遥远偏僻的村庄,走向集镇,走向繁华的都市。我也曾徒步崎岖的小路,涉水弯曲的小河,穿过阡陌纵横的田野,搭乘农用三机、长途汽车、公交汽车……这一条深深浅浅、不断往返的求学之路,不正是一条属于我自己的“书道”吗?
  我感觉这条书道正将我送向远方……
  我的心情舒畅了,失利的阴影消散了,因为我正走在“书道”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白马中学]

漫漫“书道”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