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所处的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不少的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表明自己的情趣嗜好,并以此来安慰友人。而《答谢中书书》就是属于这样类似的一封回信。68个字的信文,除了“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20字之外,其余48个字全是称道“江南山水之美” 的。据此来理解《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之名作,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情感自然是名正言顺的。
但是我们却心存疑虑地不免这样要问,谢中书究竟是写了怎样内容的一封信给陶弘景,从而使得陶弘景何以“写景品山川之美”这一类的山水小品文来回复谢中书?对于前者我们自然却又查无实信无从知晓。再联系陶弘景的人生经历来看:他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时,他的好友萧衍——梁武帝代齐取得帝位而立。然而陶弘景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便隐居于句曲山(茅山)华阳洞做了隐士。至此,就凭以上所述内容给我们解读这篇信文可说是留下了足够的探究空间,现不妨试探如下。
“一切景语皆情语”。《答》文写景品山川之美,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在具体描绘出秀美山川景色及勃勃生机的自然万物的同时,《答》文不是也间接地也向我们展现出了作者隐居山林酷爱自然乐趣无穷极为真实的那一面生活吗?
或许这样的一种山川美景与生活,就是作者的一种“现身说法”,意在给与谢中书一种劝慰或某种暗示——你就不妨暂且做一回康乐公,和我一道来欣赏并享受一下这“欲界之仙都”的景色与生活吧。为何这样讲呢?因为陶弘景是暗示的高手。早年梁武帝与陶弘景相识,称帝之后,梁武帝想让他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弘景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领会其意,从此不再勉强于他。想必谢中书在读了这封回信之后,同样地心领神会,也许会更加坚定其归隐山林与陶弘景作伴为伍的决心和意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