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171

[ 陈会明 文选 ]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构建温馨和谐校园

◇ 陈会明

  前苏联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健康的心理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提高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年来,教师群体中因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导致情绪失控、对学生施暴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都说明了,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得到国家社会,特别是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 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工作者,教师的心理困境既有其职业因素,也离不开社会这一大环境,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也面临各种利害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潮席卷着神州大地,先前的价值观念被打破,新的生活观念在建立。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个人心理变化追赶不上社会的发展,各种压力不期而至,遂造成教师心理问题。
  其一,学校压力。课改以来,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对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逐渐降低;教师工作量满负荷,节奏紧张,教师的成就感难以得到及时满足,再加上学校名目繁杂的规章制度时刻约束,教师极易形成职业倦怠。还有的学校人际关系不和谐,领导班子拉帮派,教师形成小团体,时间一长,一些适应能力差或左右为难的教师,心理上的压抑无法释放。也有一些学校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缺乏娱乐设施,片面地强调业务素质,对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不够,以至于教师在工作生活中产生的烦恼痛苦和困惑无处倾诉,长此以往自然产生心理障碍。
  其二,家庭及个人压力。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教师的待遇逐渐与社会发展速度拉开距离,再加上家庭等各方面困难导致教师产生不良情绪。但现在国家调整了教师待遇,实行绩效工资,这个问题得到缓解。其次由于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清,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值过高,感叹生活中缺少伯乐,缺少展示才能的平台或眼高手低造成失败而引发心理压力。三是教师缺乏正确的思考方式或角度,遇事不能乐观想象而造成心理问题。另外教师本身的性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等造成的心理压力。
  其三,社会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整个社会都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他们要求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只求奉献,一定要做到“春蚕丝尽” “甘为人梯” “红烛泪干”,认为教师应该安贫乐道,任何事情都要比一般人做得好。教师的地位落差较大,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学生殴打教师的现象,教师心理压力较大。
  二、 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办法
  虽然教师心理压力来自多方面,但直接压力往往是学校环境和教学活动,因此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主要还需从学校和个人两方面入手。
  1. 因人而异,防患未然。个体存在差异,在教师心理疏导上也要因人而异。教师由于生活经历、地位和自身条件的差异,甚至同一位教师在不同年龄、不同工作环境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质。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摸清每位教师的心理特点,掌握具体情况,对症下药,预防在前,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对于心胸狭隘、做事偏激、易激动、自制力差的教师,学校领导班子要定期谈心,随时开导;对于有潜在精神类疾病倾向的教师,学校领导更要时刻关注,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只有工作细致入微,才能防范于未然。
  2. 心理辅导,排解压力。学校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管理,指派专人负责教师心理工作,真正把教师心理健康作为学校发展的大事来抓。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心理辅导计划并作为学年工作目标加以考核。领导要根据学校实情及教师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学者来校给教师讲课,进行心理辅导,让教师掌握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方法,提高缓解心理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开展教师心理健康咨询,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理论,正确认识心理问题,根据教师年龄、性别、心理特点及社会环境进行分类辅导。在加强教师心理辅导的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释压室”,教师遇到压力时可以走进“释压室”,放松心理,释放情结;可建立“谈心室”,通过深入细致的交流沟通,解决心理问题,让教师乐于接受心理援助;有组织、有计划定期组织保健讲座、心理健康讲座,接受教师心理咨询,直接帮助教师排解压力,帮助教师坦然面对出现的问题,解开心结。
  3. 及时沟通,公正处理。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是教师愉快工作的重要条件,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能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使双方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促进彼此的心理健康,而且有助于教师群体对学校教育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认同,有力地促进教师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
  一所学校想有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应采取有效措施,教师间做到心理相容相通,组织人际沟通,帮助教师树立工作生活信心、消除思想包袱、消除心理障碍;教师间自由沟通更有效,畅所欲言,更能反映教师的真实思想。学校要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把握教师群体的思想动态;中层领导更要经常深入教师中,与教师畅谈,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其次,要公正公平公开处理教师间的各种冲突。有人的地方总会产生矛盾,教师群体也不例外。冲突对于学校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及组织目标的实现都有消极影响。教师之间的冲突常发生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学习进修、职务晋升、奖金发放等时候。此时,管理者一定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任人唯贤,同时多渠道、多方面对当事双方进行疏通、劝导,缓解矛盾,平衡教师的心理。
  再次,良好的干群关系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管理者既要引导和促进教师间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要正确处理自己与教师间的关系。学校领导要树立服务意识、公仆意识,维护教师的正当利益;当教师与管理者产生冲突时,管理者应适时地换位思考,反思自己的工作中是否存在不妥之处,及时调整,从而与教师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形成良好的干群关系。良好的干群关系,有助于教师形成健康的心理。
  4. 提高意识,准确定位。现在社会赋予教师崇高的地位与荣誉,因此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加强师德认识,坚定师德信念,使教师认识到师德对学生的示范、教育、调节、指导作用;在政治上,在才学上,在人生观价值观、言行仪表等各个方面,全面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越准确,他的职业活动就越自觉,越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发展适应角色所需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冲突和压力,提高与其从事的职业相适应的能力。
  5. 奖惩公平,方式恰当。公正的奖惩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能够使教师方向明确,让他们体会到组织的认可,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反之,有功不奖或有错不罚,都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引发教师的心理失衡,从而对工作产生消极影响。当然,在学校管理中,应以奖为主,慎用惩罚,即使惩罚,也要运用合理的方式,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对事不对人,让受惩罚的教师体会到领导的苦心,心悦诚服。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关心爱护教师,正确评价老师,注意协调人际关系,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关系,从而使教师形成健康的心理,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构建起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① 方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 朱月龙:《心理健康全书》,海潮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欢墩镇中心小学]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构建温馨和谐校园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