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是指学习困难、基础较差、难以达到义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随着年级的提升、学习科目的增加,学困生这个队伍越来越大,其潜在的危害不容小觑。因此,如何有效地转化学困生已成了教育研究的一项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有效转化学困生呢?笔者通过研究有了一点粗浅认识。
一、 找出原因,发挥心理教育作用
无论是不想学,不会学,还是不能有效学,学困生在学习上形成的问题是日积月累形成的,长久以来,他们的心灵深处已经滋生了厌学的情绪。分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在老师面前失宠,在家长面前有愧,感觉进入了一个无底的沼泽中。他们一提到学习就头疼,一见到教师就反感,时间越久,陷得越深,越难自拔。因此要转化他们,必须先从心理上入手。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哪怕他再优秀,也总有不足。古人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样,一个人再怎么差也总有闪光点,更何况只是成绩差一点而已。他的真诚善良的品格、助人为乐的精神,或者是优美的歌声,精致的劳技作品,都可以让他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教师就应当努力找出他们身上的优点,在恰当的时机把它展示出来,在别人的赞扬声中让他们正视自己,对自己能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是的,分数不是全部,但是分数太低也是说不过去的,当他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就能确定自己存在的价值,也能找到学习的勇气,第一步走好了,才能继续走第二步、第三步。
二、 对症下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积极而自觉地学好它。 而培养学生的兴趣,最关键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表现力。现在的学生都很善于察颜观色,他们能从老师的脸上捕捉到细微的变化,由他们对老师的喜好来确定他们对这一门功课的喜好,所以教师的上课方式、情感价值观、对学生的态度等是影响学生对这一门课程兴趣的首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认真把握好上课的每一个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
首先,创设良好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新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调查表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学习潜能能较有效地被激发出来,思维较往常活跃,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宽,接受能力也会相应提高。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音乐、一段视频都可以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作用。例如我在教《七律·长征》时,先播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让学生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对红军的长征风貌先形成一个初步认识,在意犹未尽中再来学习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喜踏岷山雪几个片段,最后感受到红军“只等闲”的革命豪情。
其次,多给一次机会,展示自我。
对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予以更多的关注,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是应该优先考虑的。备课时要优先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提问时要优先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当他们取得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时,也要优先把表扬送给他们,课外辅导时也要优先考虑。他们会觉得自己被尊重了,被重视了,学习自然也就更有劲了。当他们发觉自己在进步时,内心的喜悦便会化成学习的动力,自然就培养了学习的兴趣。如在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请同学背诵一些古人咏月的名句名篇,歌唱一些咏月的歌曲,使前后知识得以衔接贯通。很多人都举手了,但我把机会给了周同学——一个语文成绩只能在及格线上挣扎、课堂上永远沉默的人,她果然没让我失望,一首《望月怀远》朗诵得抑扬顿挫,她的表现欲得到满足,又得到了热情的赞扬和鼓励。在那堂课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她想与我交流的眼神,也许正是这样,使她带着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三、 改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改进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条迅速有效的途径,也是整个转化工作中关键的一步。每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大家的基础一样,处于同一起跑线,学习方法就成了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养成良好习惯,主动学习。多数学生学习成绩差其实不是智力因素的影响,而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的结果。他们不懂得怎样学习才是有效的,重要的环节跟不上,成绩就掉下来了。教师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工作该做什么,上课听讲时有哪些注意点,课后复习又该怎么进行,作业如何才能有效完成,一个阶段的内容学完了,又该怎样做好复习工作,考试之前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两天的事,特别是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投入几倍精力,因为这些工作每天都要做,开始阶段是比较烦琐的,需要教师的时刻监督,但一个阶段之后,教师只要适时提醒就可以了。耐心与细心是做好这项工作的两大法宝。
第二,鼓励合作学习,共同提高。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力量就是大。教师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难免会顾此失彼,所以我们不妨发动集体的力量,在班里找些成绩比较优秀又学有余力、愿意奉献的学生,让他们与学困生结成学习互助小组,互帮互学,共同提高。这样,学困生有了问题就可以随时请教,避免因一时找不到老师而将问题搁置。一个阶段后可以比较一下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表现好的予以奖励,这样也会更加刺激他们的学习欲望,甚至会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实行分层教学,难易有度。每个人的学习状况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存在巨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千篇一律,而要实行分层教学。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情况,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尤其要多考虑学困生。他们也是班级里的一员,也是上课的主体之一,千万不能让他们坐在教室里听“说书”。
第四,课后跟踪辅导,巩固提高。上课虽关键,但课后辅导也必不可少。上课所学的知识需要课后的整理与巩固,并在反复练习中提高。也许他们不能完成正常的作业,教师应该适当放低要求,给他们先布置比较简单的作业,使他们在达到一定的基础之后,再适当增加难度,达到逐步提高的效果。所以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课余时间,开开小灶,给学困生增加点“营养”,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水滴石穿岂靠一日之功?转化学困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见效虽慢,但是只要我们本着一颗诚恳、执着之心,先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即使眼前看不到明显作用,但是对一个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来说也许将带来转折性的改变,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梅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