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400

  

质疑“武松虎背打虎”

◇ 汪 琦 曹 玮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第八册“习作6”,有一道学生讨论题:王红同学读了《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故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武松打虎是不爱护野生动物,因此武松称不上英雄。你认为呢?为配合讨论这个问题,课本附有一幅“武松骑在虎背上打虎”的彩图。笔者在钻研这个问题时,心头产生这样的疑问:武松骑在虎背上打虎是否有悖于《水浒传》原著的描写?如此画面,会不会让孩子觉得武松打虎并非难事,从而影响武松的英雄形象?
  施耐庵的《水浒传》,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就是对人物的成功刻画。“武松打虎”的描写尤为典型:武松在山下喝了十八碗酒,吃了几斤熟牛肉之后,“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来”。走了一程,“酒兴发作”,正要在一块大青石上“躺下来想睡一觉”时,忽然“起了一阵狂风”,“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机敏地闪过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三招,老虎“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就在老虎再次扑向武松时,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武松抓住了“按住虎头”的时机);“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认准了“虎面要害”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这时,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武松及时利用“将虎头按进坑里”的致命条件);就在“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时,武松迅即“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七十拳”(武松发挥了“酒性发作”的巨大力气,用手猛打);当“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时,武松“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武松在危急之中“不失细心”)。
  武松与老虎相搏,从气力看,武松显然处于劣势。而武松之所以能够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固然由于他有超群的武艺,而更重要的是他有自信、自负的英雄心理,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以及过人的智勇。俗话说“老虎屁股摸不得”。试想在“饿虎扑食”的猛虎面前,武松纵然有勇气有气力,如果不是机敏地闪过“一扑、一掀、一剪”三招,抓住时机按住虎头、狠踢虎面、把虎头按进坑里……而是采取“骑上虎背”的打虎策略,毫无疑问,他将“骑虎难下”。
  近期,笔者还看到一些“武松虎背打虎”的画面,如电视播出四川“纸人李”精美纸制“武松打虎”作品,展现的就是双目圆睁的武松骑在虎背上,左手按住虎头,右手抡着拳头,老虎翘起尾巴,大张虎口。上海电视大学副教授鲍鹏山在央视“百家讲坛”上以“怒虎神人”为题开讲“武松打虎”时,反复多次配发武松骑在虎背上打虎的画面。“纸人李”的纸制作品,或者戏剧舞台形象,采用了“虎背打虎”的夸张手法,倒情有可原,而学生阅读名著,学者讲《水浒传》,依笔者管见,还应当严格尊重原著。
  以上留待专家解说。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

质疑“武松虎背打虎”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