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项技能,通过设疑、解疑和反馈,指明方向、启发思维、调节气氛、承上启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成为联系师生思维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在推进有效教学的今天,探究课堂有效提问,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一、 课堂提问重“精”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启发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爱如茉莉》一文时,提出“你从课文哪些细节体会到了如茉莉般的爱”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学生从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幅画面入手,细细品读,慢慢体味,不仅明白了什么是细节描写,而且感受到了“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从而通过语言的感悟,明白了真爱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却洁白纯净、幽香缕缕。一节课主要就围绕这一个精炼问题,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写、动口表达,锻炼能力。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树立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教学风生水起。
二、 课堂提问重“度”
《学记》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
首先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而不能是简简单单的用“是”“对”或“不是”“不对”来回答的问题,在“是”与“非”的判断中必然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要使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注意三点: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般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各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2.这篇课文在段落上有什么特点?3.在介绍一处名胜或者一座城市的时候,文章第一节一般要介绍哪些内容?4.如果让你运用这种写法来写“对称的古都北京”,你认为应该怎么写?这几个问题就显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个问题比较容易,第3、4个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问时就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在讲《神奇的克隆》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我们所了解的克隆,然后与课文中写的克隆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克隆的神奇,再看看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对于课文的学习都应该提出一些有广度的问题。课堂提问一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上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别型、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其中第一种主要针对差生,第二三种主要针对中等生,第四五种主要针对优等生。只有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提问这个度呢?有位教学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
三、 课堂提问重“情”
提问既要重视知识点的落实,又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情感性,从而实现情趣教学。所谓情趣教学,即激发情趣,兴趣盎然的教与学。目的是让老师有感情地教,学生有感情地学。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把这种感情融进你的言语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的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化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使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不可三言两语,轻描淡写地走过场。对于一个典故,你可以就此讲一个故事,学生都喜欢故事。这样就可以很快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比空洞的讲解有意思得多。再以单个的字词为例,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通过教师的趣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轻松愉快。
四、 课堂提问重“评”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本身,就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和认真的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学生都在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教学评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
在有些教师的课堂评价中,对学生的表扬不绝于耳,无论回答好坏,教师都无一例外地翘起大拇指,赞之“真好”“真棒”;或者兴师动众,一次次地要求全班学生掌声鼓励。还有一些教师死守教案,当学生的回答进入“教案的套路”时,教师抑制不住满心欢喜,又是夸奖,又是板书。这些简陋的教学评价赞赏多于引导,结果多于过程,封闭多于开放,模糊多于确定,对学生有害无益。
要做好教学评价,首先是要确定好评价的形式,评价可以分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当学生答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是否满意,满意在哪里,不满意又在哪里?从而使他们全面、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