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343

  

“心中有生”——新教师从教谨记

◇ 沈 娟

  学校又来了实习教师,看着那时刻洋溢腼腆笑颜的面容,我总想起我做实习生的点点滴滴:备课时的认真钻研,上课时的紧张担心……一切,仿佛还发生在昨天。
  今天,我作为指导老师坐在后面听实习老师讲课。一节课听下来,我感觉这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案设计也较合理,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这位老师在课堂上“心中无生”,纯粹是在“走教案”。
  下课后,我与他进行了交流,他对我说:“上课时,我最怕的就是记不住教案,老是不知道下面该说什么,所以,我总一边讲,一边看教案,至于学生说什么我就不太注意了!”是啊,这是所有新教师刚从教时存在的通病——心中无生。而正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心中有生的重要性,所以走了很多弯路。其实,心中有生不仅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更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心中有生呢?我认为可抓住四个字:设身处地。下面,我就教学的两个主要环节——备课和上课来谈谈体会。
  备课时充分预设,设身处地设计教学流程。
  在深入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流程时,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每一个教学流程,做到四个问一问。
  1. 问一问:设计是否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是学习的窗口,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学习时只有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大脑皮层才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所以,教学设计首先要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尽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多动口、多动眼、多动耳、多动手、多动脑,这样身心参与,才能动心、动情,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如在语文教学中,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传统的教学程序往往是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读准句子,然后指名读文。其实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预习课文”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能力。所以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程序:1. 听写生字词,师生共同批改订正。2. 指名读文,看谁课前预习更认真、更充分。3. 引导学生质疑,并概括课文内容或理清课文层次。这样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营造了激烈紧张的教学氛围,更能让所有的学生在紧张的氛围中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问一问: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素质提高有没有作用?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无效提问。例如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课堂教学经常从学生的疑问导入,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教师经常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自由质疑,这是比传统课堂进步的地方。但多数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惯性思维作怪,一心装着预设的教案,生怕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往往将学生需待解决的问题抛于脑后。教师既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多数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思维的空间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显然受到了限制。这样的质疑,不过是展示“自主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因此,这样的导入设计是无效的。
  3. 问一问:你的提问、课堂用语等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往往相同的教学设计,由于授课教师不同,教学效果迥异。究其原因,固然与教师教学水平有关,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教师没有从本班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设计的问题往往偏难或过易。
  4. 问一问:每一个教学细节是否处理妥当?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你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充分预设。前几天听了两节同课异构的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鸟语》,两位教师都设计了一个相同的教学环节:播放一段各种鸟活动场面的视频,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场面写一写: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什么,它们仿佛在对我们说什么。一位老师设计的视频,画面连续播放后就结束了。另一位老师却把一系列视频在最后集中出示在一个画面上。这一微不足道的细节就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教学结果。由于画面连续出现,就是听课的教师看到最后,也觉得并没有一幅画面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学生又怎么能写出什么精彩的语言呢?相反,把前面的画面集中在最后一幅画面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到了心中有生,教学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了。
  上课时设身处地,尊重学生,演绎精彩课堂。
  课堂的精彩缘于执教者心中有生、心中有爱。当我们站在讲台上心中只有教案的时候,无数精彩便在无意间流失了,所以,聪明的教师一定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在课堂上,我们尤其要记住以下两点:
  1. 教师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应仔细推敲,尤其是评价性的语言,更应慎重。现在的课堂上,经常听到有的老师这样说:“谁能读得比他还好!”于是孩子们小手林立,设想一下,如果你就是刚刚读书的那个孩子,看到这么多人认为比自己读得好,你心里会高兴吗?下次读书你还会举手吗?但如果我们把说法换一下,“谁也想像这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意思一样,但我相信效果却一定不一样。
  2. 心中有生,还应体现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教育细节无处不在,最重要的是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教育细节。而判断有无价值的标准便是:胸怀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如执教《明天,我们毕业》,教师提问:在你心目中,你认为老师是什么?学生纷纷回答,老师是春蚕,是蜡烛……这时一个学生大声说道:“老师是泥土。”全班哄堂大笑。老师一看,是平时比较调皮的一个男生,但老师相信他这么说一定没有恶意。老师当机立断,接着问:“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学生满面通红地站起来,小声说:“泥土虽然黑黑的,毫不起眼,但世间万物都由泥土孕育,不正如老师一样,平凡但却伟大吗?”教室里安静了一会,接着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是啊!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一听这个答案就武断地认为学生不怀好意,那么我们错过的何止是精彩的生成呢?
  总之,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在于课上得是不是热热闹闹,教学设计是不是巧妙独到,而是学生的能力有没有得到培养、教学是不是实在有效。一句话:“豪华落尽见真淳,心中有生万古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小学]

“心中有生”——新教师从教谨记
目录